百家姓-智姓,智氏来源

字的图片

智姓源流单一,起源于东周时期,曾是晋国六卿之一[1] ,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华夏望族。智姓的远祖是周王朝的宗室——周文王的十六子姬原叔,他被封在原国便改为原姓。春秋初期,姬原叔十四世后裔原黯当上了晋国的大夫,被封在荀国故地,又称荀息,于是原黯这支从原姓变成了荀姓。后来荀息的幼孙荀首,因功被封在智邑(今山西永济市),谥号曰“庄”,史称智庄子[2] ,后人便以邑名智为氏,追尊智庄子为始祖,智氏从此薪火相传。

春秋末期,晋国军政大权由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大卿族把控,到了智伯当正卿的时候,智氏已成了晋国第一大家族。智伯联合韩魏两家围攻赵氏,在最后关头韩氏、魏氏临阵反水,和赵氏串联打败智氏,智伯兵败身亡,智氏家族从此衰落。豫让为给主公智伯报仇,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正如《左传事纬》所载:“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智氏一族的存灭, 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 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

当今智氏人口约有9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湖北等省区。[2] 历代名人有春秋智伯,汉代零陵郡太守智嗣,唐代骑都尉智元,宋代御史智浃,元代谭岳总兵智受益,元明两朝进士、翰林院编修智审,明末太仆少卿智铤,民国教育家智澄等。当代有开国少将智生元、福建省委智世昌、第五代导演智磊、历史学家智建中、外交官智昭林、汽车专家智百年、钢铁专家智建国、气象专家智协飞等等。

中文名
智姓
外文名
Zhi
立姓时间
公元前566年
智姓源流
姬-原-荀-智
智氏发源地
山西永济市
智氏受难日
夏历三月二十三(晋阳之败)
智氏始祖
智庄子
智姓人口
9万
姓氏排位
392位
智氏名人
智伯
家族守护神
豫让
家族联谊
智姓续谱联宗

含义

词目:智姓

读音:Zhì Xìng (ㄓˋ ㄒㄧㄥˋ)

含义:智,从知,从日,是知的后起字。矢口日,矢,即是箭。口即是口。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内义为,知日,知太阳也。知太阳之阴阳也。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如日夜,日出后见日光为日,日没后不见日光为夜,而太阳本身自古至今从未有未无,未生未灭,未阴未阳。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故有智慧之意。

智,古地名,春秋时属晋国,在今山西省永济市。智姓属于以邑名为氏,凡是姓的字是智的人均属于智姓,[2] 山西永济市是智氏的发源地。

智姓智氏渊源

智氏远祖为周文王十六子姬原叔(名丰,也称原公丰)。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弟弟原叔于原国(今河南济源市)[3] ,姬原叔后人便以国为氏,别为原氏。因原国居天下之中,故有中原之称,原国亦被称为中国,后来中国一词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华夏民族活动区域的总称。

春秋初期,姬原叔十四世后裔原黯(名黯,字息)去晋国担任大夫。晋武公灭掉荀国后,将荀国旧地赐予原黯,原黯就以封邑为氏,别为荀氏[4] ,史称荀息。荀息以危如累卵来规劝晋公,献计假道伐虢,兢兢业业辅佐晋献公二十多年。晋献公临终前拜荀息为太傅,辅佐幼君,无奈晋国发生内乱,两任幼主均死于非命,荀息深感愧对献公,自刎身亡。

荀息生逝敖,[5] 逝敖在荀息去世后,担任晋国大夫。逝敖长子荀林父,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担任晋文公的御戎。晋文公称霸中原后,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林父为大夫。[6] 荀林父后升任晋国中军元帅,成为晋国世卿,其后别为中行氏。

荀林父二弟曰荀骓,采食于程邑(山西省新绛县东北)曾任新下军将,史称程文子,其后别为程氏。

荀林父幼弟荀首[5] ,因功采邑于“智”(山西省永济市西北一带),荀林父担任中军元帅后,荀首顺势进入晋国政坛,出任下军大夫,后累迁至中军佐,谥号“庄”,史称智庄子。

公元前566年,[7] 智庄子之子荀罃出任中军将,因荀林父之孙荀偃担任上军将,叔侄二人同为晋国大将,军中一姓,帅旗无法区分。因荀罃父荀首食采于智,偃祖父荀林父曾为中行将军,故以智氏、中行氏别之,自此荀罃号为智罃,荀偃号为中行偃。智氏和中行氏后来成为晋国六卿之二。[8] 荀罃追尊先父智庄子为智氏始祖,智氏从此薪火相传,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5] 

智姓智氏先祖

春秋晋国智氏家族世系表 智庄子关系
周文王 先祖
姬原叔(文王十六子)   远祖
荀息(原黯,姬原叔十四世) 始祖之祖父
荀逝敖 始祖之父

长子荀林父

中行桓子(中行氏)

次子荀骓

程文子(程氏)

幼子荀首

智庄子(智氏)

始祖

第一代

中行宣子 荀庚 程驩子 程季  智武子荀罃 第二代
中行献子荀偃 程季子 程郑 智朔荀朔 第三代
中行穆子荀吴   智悼子 荀盈 第四代
中行文子荀寅 子华子程本

智文子荀跞

第五代
  智宣子 荀申 智果(辅氏)  智徐吾(涂氏) 第六代

荀子

荀氏八龙

智宵

智襄子 荀瑶

第七代
智国 智宽 智颜 智开 智镗 智欣 智珏 第八代

第一代 智庄子

智庄子(约前635年—前583年)讳首,字季,谥号曰“庄”,史称智庄子。荀林父之弟,逝敖之子,荀息之孙。因智氏源出荀氏,故多称荀首,智氏始祖。[5] 

晋成公时,智首受封于智(山西省永济市西北一带),智首是稳健的政治家,后担任中军佐,智氏从此成为晋国六卿之一。[1] 

公元前597年,荀林父担任晋国执政,智首也顺势进入晋国政坛,担任下军大夫。并参加了当年的晋楚邲之战。先縠带领所部擅自南渡黄河,智首就分析这支军队要出危险。

智首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 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 否藏, 凶。’ 执事顺成为藏, 逆为否。众散为弱, 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藏,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天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 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 必有大咎,”

晋军溃败,智首得知智罃被俘后,率领着亲兵冲入楚军阵中,智首亲手射杀楚国的连尹襄老,射伤公子縠臣,带着生俘与死尸,撤退而去,为日后换回智罃攒下本钱。此战中虽然晋军遭到惨败,但智首作战英勇,成为晋军在兵败阴霾之下为数不多的亮点。

前596年,先榖败亡,先氏家族被灭,荀林父利用职务之便,顺势将弟弟智首拉入六卿行列,为下军将,自此中行氏与智氏同为六卿。前594年智庄子辅助赵朔,升任上军佐。直至前591年,士会告老,郤克执政,智首将上军。就在几个月后,时任中军佐的赵朔猝死,智首也代替赵朔为中军佐,辅助中军将郤克。

前587年,郤克将死,临终前安排栾书为中军将。但是栾氏一直地位不高,必须依靠荀氏家族的支持才能在执政宝座上坐稳。中军佐智首和上军将荀庚成为栾书内阁的积极拥护者,自此晋国“栾氏当国,政出二荀”。

前583年,智首死于任上,谥号曰“庄”,史称智庄子。智氏良驹智罃继立,是为智武子,智氏家族的强盛气焰逐渐燃起。

第二代 智武子

智武子(约前618年—前560年)讳罃[yīng],字子羽,智庄子之子,谥号“武”,史称智武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罃,智氏二世祖。[5] 

春秋晋国卿士,政治家、军事统帅,智氏家族的第一位正卿,晋国霸业复兴的最著功勋之臣。[9] 

前597年,年轻的智罃同在下军服役,跟随着伯父荀林父与父亲智首参加邲之战。这时晋军阵中,赵旃、魏锜以和谈为名要前往楚军,荀林父应允,后又担心二人捣乱,急忙派侄儿智罃去将赵旃、魏锜接回。智罃来晚了,赵旃、魏锜二人在楚军阵前出丑卖乖,激怒了楚庄王。这时楚军的哨兵望见智罃率领的接人部队,以为是晋军发起了进攻,楚庄王下令,全军攻击,智罃因寡不敌众,被楚公子负羁生擒。

大约在前590年,晋国中军佐赵朔突然死亡,智罃的父亲智首升任中军佐。前588年,智首通过郤至提出,用连尹襄老的尸体并楚公子縠臣换回智罃。楚共王很爽快的答应了。

临行前,智罃与楚共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

楚共王:“你怨恨我吗?”

智罃:“两军交兵,我没有本事,被你们俘虏,你们没有将我用来祭旗,而使我回国领罪,这已经是对我的恩惠了!被俘虏是我的无能,哪里还敢怨恨谁呢?”

楚共王:“那你感激我吗?”

智罃:“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百姓得到安宁,各自抑制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未曾与谋,又感激谁呢?”

楚共王:“你回去,打算怎么报答我?”

智罃:“下臣无所谓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既没怨恨,也没恩德,我不知道如何报答!”

楚共王:“尽管这样,我还是要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智罃:“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晋国,寡君如果要诛杀我,我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我,把我赐给您的外臣智首,智首向我们的国君请求,而把我杀死在智氏宗庙里,我也是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杀的命令,而且让我继承为智氏宗子,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务,率领一部分军队以保卫边疆,虽然碰到了君王的左右,我也不敢违背礼仪回避,要竭尽全力以至于战死,没有二心,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所报答于君王的。”

楚共王:“晋国啊,不可与之争衡了!”于是加重礼仪,将智罃放回晋国。

智罃回到晋国后,在智首之后继承为智氏家主。公元前583年,智首去世后,智罃则接替父亲,入八卿,为下军佐。

公元前574年,士燮去世,郤至等三郤被诛杀,智罃由下军佐进升为上军佐。

公元前573年,中军佐中行偃和中军将栾书一起弑杀晋厉公后,智罃到成周迎立晋襄公之孙周为晋悼公。后来,栾书去世,中行偃降级,智罃晋升为中军佐。

公元前571年,智罃联合鲁、齐、宋军攻打郑国,郑成公刚刚去世。智罃听从鲁国孟献子进言,在郑国边境近筑虎牢城,威胁郑国,郑国不战而归附晋国。

面对郑国人一贯望风使舵,晋悼公召集四军八卿汇聚一堂,智罃提议以上军、下军、新军为基础,将中军一分为三,编入以上三军中,分立为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一旦楚军进犯中原,晋第一军出征中原;中原再有战事,晋第二军出征;中原又有战事,晋第三军出征,周而复始。这样,晋只有一军在中原应战,而有两军在国内休整。然则每有战事,楚全军出征中原,长此下去,必然疲惫。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楚国欲战不能,拖垮楚军。

公元前566年,为了让智罃毫无妨碍的实现他的计划,韩厥让贤,主动提出告老,中军佐智罃继承中军将,成为荀氏家族第二位、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就在智罃要实现他“三驾疲楚”时,智罃的嫡子智朔不幸早逝,好在在智朔留有一子智盈。

前560年,晋国一代贤臣智罃功德圆满后,寿终正寝,国人赞之,谥之曰“武”,故史称智武子。

第三代 智朔

智朔(约前592年—前566年)智武子之子,智庄子之孙。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朔,智氏三世祖。

前566年,儿子智盈出生不久后,智朔不幸英年早逝,无谥号。[10] 

第四代 智悼子

智悼子(前566年—前533年)讳盈,子伯夙,智朔之子,智武子之孙,谥号曰“悼”,史称智悼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盈,智氏四世祖。[10] 

智盈刚刚出生,其父智朔不幸英年早逝。前560年,智武子寿终,智氏地位大跌,幸得伯父中行偃护佑,才得以茁壮成长。因智盈尚未成年,智氏之卿位由同出于荀氏的程郑代理。

前548年,智盈继程郑为下军佐,复入六卿。智盈为人温和、低调,与执政赵武、韩起等人关系亲密,并多次出访各国,智氏渐有复兴之势。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533年,年仅30余岁的智盈病重身亡,只留下一个十余岁的孩子智跞,智氏家族在晋国的崛起再度搁浅。

第五代 智文子

智文子(前548年—前493年)讳跞,字文伯,智悼子之子,谥号曰“文”,史称智文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跞,智氏五世祖。[5] 

春秋晋国卿士,官至中军将,智文子是智氏家族的第二位正卿,智氏家族复兴的奠基人。[11] 

前533年,智盈早亡,晋平公为加强公族,欲废黜智氏卿爵,幸智跞的堂伯中行吴念及同宗之情,多加呵护,使尚未成年的智跞担任下军佐。智氏由于智朔、智盈两代人的过早夭折,步履维艰,年幼的智跞依靠着中行氏,才得以保全。

前519年,伯父中行吴辞世,智跞孤苦伶仃,深恐被赶出六卿行列,在晋国六卿当中始终保持低调,不与其余强族进行明刀明枪的争斗。直到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死去,智跞荣登执政,智氏时隔60年再次执政晋国。

前4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氏与旁支邯郸氏火拼,中行寅与士吉射反叛,围攻赵鞅于晋阳。智跞审时度势,联合魏侈、韩不信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救赵氏于倒悬。

公元前493年,智跞去世,谥号为文,史称智文子。经历过智跞长达40年的政治拼斗,智氏才得以在晋国复兴,为他的孙子智瑶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代

智宣子(约前529—前483年)讳申,智文子之子,谥号曰“宣”,史称智宣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申,智氏六世祖。

春秋晋国卿士,智跞去世后,智申继承智氏之位,担任下军佐。[9] 智宣子喜欢儿子智瑶,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申去世后,谥号曰“宣”,史称智宣子。

智果(生卒年月不详)智文子之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称其荀果。春秋晋国大夫,智氏家族军师,智氏六世祖。因别族于太史而为辅氏。[1] 

春秋末期晋国大夫,智果为人多智,颇有政治远见,看人看事入木三分。智氏宗主——智宣子智申召集族人,选举智氏家族的接班人。智申已经有了好的人选,那就是次子智瑶,这是智氏的族人智果表示反对:“智瑶不如智宵!”智申反驳:“智宵面相凶狠。”

智果解释:“智宵狠在表面,而智瑶是狠在内心,不如立智宵比较好。智瑶有五大优点:智瑶,须髯飘逸,身材高大;擅长弓箭,力能驾车;技能出众,才艺超群;能言善辩,文辞流畅;坚强果断,恒毅勇敢,此五贤别人无法能比,惟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不用仁德去施政,而用以上五贤才能去强行统治,谁能拥护他?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然有灭门之祸!”

智申听不进去,仍然立智瑶为嗣卿。忠言逆耳的智果已经预感到智氏危亡的来临,为了保全智氏,带领着自己的一小部分族人到晋国太史那注册,改智氏为辅氏,表示脱离智氏,另立宗庙,因此建立辅氏家族。

秦朝统一六国后,有部分族人恢复智姓,世居山西榆次县,在宋金壬子年(公元1132年)自榆次县徙居元氏县北范村,历居四世有祖智进者自北范徙居北岩村,发展成当今的北岩智氏。

也有部分族人恢复智姓,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明朝定鼎中原,先祖智福奉旨迁至山西太原府太谷县北郭村,发展成当今的太谷智氏。

智徐吾(生卒年月不详)智文子之子,因“智”古文同“知”,所以也多称知徐吾,春秋晋国大夫,智氏六世祖。

前514年,晋国的祁氏和羊舌氏被六卿消灭。中军将魏献子将祁氏的封邑分为七个县,魏献子认为智徐吾是卿的庶子中不失职、能够保住家业的人,提拔他担任涂水大夫。智徐吾后裔以涂为氏,别为涂氏。

第七代

智宵(?-前453年)智宣子长子,智襄子之兄,智氏七世祖,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公元前455年,智瑶遣其兄智宵求蔡皋狼之地于赵氏,赵氏不许,智伯奏请晋出公,和韩氏、魏氏一起发兵讨伐赵氏。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宵亡于晋阳之战。

智襄子(前506-前453)讳瑶,智宣子之子,智文子之孙,谥号曰“襄”,史称智襄子,后世多称智伯、智伯瑶,由于智氏出于荀氏,故又称之荀瑶,智氏七世祖。[5] 

春秋晋国卿士,智瑶是继智罃、智跞之后,是智氏家族的第三位正卿[11] 。

智瑶继位后,在晋出公三年(前472年)率师伐齐,发动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瑶第二次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国援军刚至,晋国撤退。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率军灭中山国的属国仇由国(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中山有一个名叫夙繇的属国,成为智瑶的预定攻击目标,只是苦于道路崎岖,不好行军。经过一番思考,智瑶命人在晋国为夙繇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专门设计的有一辆战车的两轨那么宽。钟铸好后,请夙繇国的国君派人来取,夙繇命人开路取钟。结果此路一修通,智瑶就率领晋军攻破夙繇国,夙繇灭亡,智瑶并其地而有之。

前458年,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三大夫,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财产。智氏占领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居晋国四大卿之首,并自称“伯”。在晋出公二十年(前455年)联合韩氏、魏氏两卿,攻打赵氏,赵襄子不敌,退守晋阳,到了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三月丙戌日,韩氏、魏氏临阵反水,联合赵氏大败智氏,智襄子兵败身亡。赵襄子还将智襄子的首级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

第八代

智国(?-前453年)智宵长子,智氏八世祖,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前457年,智伯瑶与韩康子虎、魏桓子驹在蓝台举行宴会,智瑶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氏家臣段规。智国请求智伯多加提防,智伯不听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智国举出郤氏遭受车辕之难,赵氏被孟姬进谗言致死,栾盈被母亲叔祁诉说他想作乱,范氏、中行氏在亟治被杀害的例子。说连蚊子、蚂蚁、黄蜂、蝎子(蜹蚁蜂虿)都能害人,更何况是君主、国相呢。

前453年,段规帮助韩氏背叛智瑶,韩魏联合赵氏,击杀了智瑶,是为三家灭智。在晋阳之战中,智国为保护智瑶,溺水而亡。

智宽(生卒年月不详)智宵次子,智氏八世祖,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伯瑶被杀。智宽依靠自己的封邑抵御韩赵魏三家入侵。晋阳之战六年后,智宽率他的邑人逃奔秦国,秦厉共公接纳他。

智颜(生卒年月不详)智瑶长子,智氏家族继承人,智氏八世祖。

智襄子打算攻打卫国,让儿子太子颜假装流亡卫国。南文子对卫敬公说,太子颜是智伯的爱子,没有大罪而逃亡,一定有缘故。派人到边境迎接,吩咐来人超过五辆车,就不要接纳。智伯听说了,就停止了计划。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颜流亡郑国。

智开(生卒年月不详)智瑶次子,智氏八世祖。

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伯瑶被杀,智开守卫智氏封邑,抵御韩赵魏三家入侵。次年,智开率他的邑人逃奔秦国,秦厉共公接纳了他,居南阳郡。

智镗(?-前453年)智瑶三子,智氏八世祖。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镗亡于晋阳之战。

智欣(?-前453年)智瑶四子,智氏八世祖。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欣亡于晋阳之战。

智珏[jué](生卒年月不详)智瑶五子,智氏八世祖。

智珏母亲为赵娣,是赵襄子的妹妹。公元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氏家臣豫让受命护卫幼主,将智珏藏于北山后川,智氏得以延续。

北山后川在山西定襄县柏树岭,又名漆郎山,山上有豫让庙一座,庙前有对联一副:

伏桥如厕守主德,漆身吞炭报君恩。

  

智姓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越国灭吴称霸。智瑶成为晋国执政后,为了恢复晋国霸业,主动将智家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公,充实晋国国力,并要求另外三大家族也献城。韩氏和魏氏也先后献出城池,但赵氏宗主赵无恤却拒绝献出封地,于是晋出公命智伯率领魏氏、韩氏两家共同对赵氏发动战争。

智瑶带领着智韩魏三家联军向赵氏发起了总攻,赵氏寡不敌众,军队战败,退守晋阳。三家围住晋阳长达两年,却仍然不能攻克。

智瑶巡视战地,发觉晋阳城虽然坚固,却地势低洼。于是派士兵挖土,将汾水导向晋阳城,晋阳城一夜间变成汪洋泽国,此时的晋阳城已指日可破。赵无恤派人秘密潜入韩魏大营,以“联手打败智氏,瓜分晋国”为诱饵,策反韩魏两家。

公元前453年3月丙戌日[12] (夏历三月二十三),韩虎、魏驹带领着两家亲兵进入汾水的堤坝上,趁智氏之卒不备,突然进攻,杀死智氏亲兵,控制堤坝,然后将汾水导向智氏军营。晋阳城中,率领赵氏亲兵,从城中杀出,韩氏、魏氏从左右进攻智氏,智伯措手不防,寡不敌众,兵败身亡。

智氏的主力部队在此战中 败亡后,[13] 韩赵魏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智氏一族寡不敌众,纷纷逃离晋国。韩赵魏三家于是瓜分智氏封邑占为己有。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此后,韩赵魏三家开始不断蚕食晋国的土地,最终将晋国完全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智姓侠士豫让

豫让,春秋晋国人,智襄子(智伯瑶)家臣,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

豫让本来仕事于范氏及中行氏,后来转去智伯门下任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晋阳之战起,智伯讨伐赵襄子,赵襄子联合韩康子与魏桓子灭掉智伯,赵襄子更将智伯的头颅当饮酒之首爵。

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便改姓换名,冒充成为要服刑的人,混进赵襄子宫廷里涂饰厕所,身上带着匕首,想要借机刺杀赵襄子。一日,赵襄子正在如厕,突然心一惊,抓住涂饰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是豫让,赵襄子说:“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释放了豫让。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疮,又吞木炭使自己声音变得沙哑,令自己的样子令人无法辨认,就算他的妻子也不能识别他,豫让便在市上作乞丐。他的朋友认出他是豫让,为他哭道:“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说:“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过了一段时间,赵襄子出宫,豫让立即在赵襄子必要经过的桥下埋伏。赵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大惊,赵襄子说:“此必豫让也。”派人搜查,果然找出豫让。赵襄子问豫让:“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赵襄子叹息哭泣著说:“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将豫让围住。

豫让说:“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赵襄子感到豫让义烈,命人将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跳跃三次,一剑劈下,说道:“吾可以下报智伯矣!”说罢便自刎而死。[14] 

豫让的事迹传开后,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的死而悲泣。豫让也开启了“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滥觞。豫让被智氏后人尊为义侯,视为家族守护神。

智姓历史影响

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 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 读《春秋》之终, 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 智氏一族的存灭, 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 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

在《百家讲坛》2011年11月28日播出的《三家分晋》中,王立群教授讲到: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战争结局不是韩赵魏三家灭智,而是智氏灭掉赵氏,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智氏灭韩,然后灭魏,最后就是智氏一家独占晋国。再设想一下,如果智氏一家独霸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那就不可能有秦国统一天下了......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后,另一个国家崛起了,这就是历史的一种偶然,而这个偶然就在于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

智姓智氏历史

智姓历史变迁

第一代智庄子荀首受封“智”邑,精通周易,有勇有谋,征战四方维护晋国霸业,并荣任中军佐,创立家业;

第二代智武子智罃担任中军将,执政晋国,以“三驾疲楚”战略击垮楚国,恢复晋国霸业,智氏正式别与荀氏,独立门户;

第三代智朔在儿子出生不久便英年早逝,没能获得卿位,智氏家族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第四代智悼子智盈幼年丧父,与祖父相依为伴,祖父去世后,多亏中行偃伯父,含辛茹苦把六岁的智盈抚养成人,然天妒英才,在年仅30多岁时,再次早逝,智氏家族陷入衰落的困境;

第五代智文子智跞还未成年时,父亲去世,家族卿位面临被剥夺的局面,幸亏中行吴伯父念及同宗之情,力保未成年的智跞出任下军佐,智跞在位40年,并出任中军将,执政晋国,实现了智氏家族的复兴;

第六代智宣子智申接位时,晋国已由六卿变为四卿执政,国内智、韩、赵、魏四大家族相互争权夺利、国外吴越频频挑战晋国霸权,智氏家族面临内忧外患,寄望于“五长过人”的智伯瑶来维系家族的发展;

第七代智襄子智瑶南征北战,并登顶晋国执政,以恢复晋国霸业为己任,然晋国卿大夫做大已成定局,企图通过削弱卿族实力来充实晋国实力更是枉然,而此举也注定了智伯的命运,更决定了智氏家族的命运。

晋阳之战中,智宵、智伯、智国、智镗、智欣均战死疆场;

太子智颜流亡郑国;

智伯五子智珏年幼,被豫让藏匿于定襄“北山后川',经历三代单传后,智氏终于代代相传,薪火不断。

智果一支族人,为避祸,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后有部分族人恢复智姓,居山西榆次县,也有后人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智徐吾一脉,以涂为氏,别为涂氏。

智开、智宽在晋阳之战后,分别率邑人出奔秦国。[8] 

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联手打败了智氏,智伯兵败身亡,心痛的不仅有家臣豫让,还有晋出公,虽然联合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但被三卿驱赶出境,病死在路上。无力的晋国公室只能眼睁睁看着被韩赵魏瓜分,竟无一点还手之力。晋国亡了,齐国乐了,楚国乐了,秦国乐了,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终于倒了,不仅是晋国对他们的威胁没了,更在于从此以后周王室再也没有底气对他们说三道四了,晋国的分裂也决定了周王室的覆灭,战国时代来临了。

从智首立家,智罃创业,智朔、智盈中衰,智跞、智申复兴到智瑶称雄,书写了一段家族政治的传奇,但智瑶兵败晋阳,使一个原本应有所作为的家族流散各地。“三家灭智”后,智氏的土地、财产被三家瓜分。智氏族人大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从此,这个曾经称雄一时的豪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很难再见他们的足迹......

西汉时,智嗣出任零陵郡太守,智氏人口开始流向广西,湖南等地。

唐朝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智,望出天水、河东、陈留”。智氏郡望在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宋朝时期,金兵南侵,尤其在靖康之耻后,汉人大举南迁,智姓从山西等地也不断南迁避难,主要分布在广西、安徽、江西。

明代洪武年间,因中原地带连年战争,人口锐减十之八九,部分智氏族人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河北、河南、山东、江淮一带等地,智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

清朝末年,南方发生太平天国运动,使当地大量百姓死于非命,北方也出现义和团运动,为了避难生存,山东、河北等地人民大量涌入关外,即闯关东;山西人口也向内蒙古迁徙,出现了走西口等移民事件。智姓人口也随着人口迁徙从华北地区向东北、内蒙等地扩散,而南方智氏人口急剧下降。

智姓当代分布

当代智姓人口有9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065%,排在全国第392位,河南为当今智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智姓总人口的21%,其次分布在山西、河北、内蒙古,这三省区大约集中了智姓总人口的43.8%。就大陆而言,智氏主要集中在九大区域:

山西定襄

当地智氏主要是智兴后裔,是智伯瑶的嫡系后裔,保留着从春秋繁衍至今的全部世系,最长的已达90代,人口近2万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定襄县、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地区。

山西榆次

晋阳之战后,智果为避祸,就别为辅姓,隐居在榆次,在秦末汉初,恢复智姓,就一直居住于此。在宋金时期,尤其是靖康之耻,有部分智氏迁徙到河北,河南及南方各地。明清时期,又有迁徙内蒙等地。

河南商水

据记载,智果之后恢复智姓后,部分移居上蔡县。明初就有智王寨,直到抗日时期仍然起到防卫作用,使当地百姓免于流寇、土匪、日伪的侵掠,主要分布在商水固墙镇,人数有10000多人,是智氏人数最集中的乡镇。

河北元氏

智果之后,世代居住在山西榆次,北宋末年迁徙到元氏县,主要集中在元氏县周围。其中北岩村全村姓智,有5000多人,是智氏人口最多的村落,宋、元、明、清科第不乏其人。

河南洛阳

明初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而来,主要分布在洛阳市区杏元村、伊川的智沟,伊滨的智家寨等地。

江苏盐城

智氏到达江苏地区很早,在西汉末年就有记载,现在遍布盐城各市、泰州等地。

山东菏泽

明初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而来,主要分布在成武县,郓城县,曹县三县。

山西太谷

明初先祖智福奉旨从河南上蔡县迁徙而来,官给土地,到第四代智永昌时,家业渐大,始建家谱,后迁徙东三省等地。

湖北武汉

明初从河南上蔡县迁徙而来,和山西太谷智氏是一个支脉,主要在江夏区智家湾,也有迁徙宜昌地区的。

这九大脉系人口近8万人,占到智姓人口的90%以上,另外在智姓发源地山西永济市、山东龙口、河北保定及全国其他区域智姓人口合计也有近万人。

台湾省

据2005年统计,台湾有智姓42人,在台湾姓氏中排714位。[15] 

台湾智姓主要是在中华民国退守台湾时,从元氏北岩村、洛阳杏元村等地迁徙台湾的,目前分布在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等地。

海外

韩国智姓有2100户,6748人,在韩国排名118位。[16] 

韩国智姓多是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时,遗留在朝鲜半岛的,根据韩国智氏家谱记载,始祖[17] 为智蔡文(公元964~1026[18] ,护国有功,曾为中郎将),本贯黄海道凤山郡。

凤山智氏是韩国智氏主要脉系,有1903户,6098人。源自凤山郡的凤州智氏[19] ,有187户,616人[20] 。后裔也有迁徙朝鲜、中国东北地区的。

智姓智姓纪念日

智姓智氏诞生纪年

公元前566年10月,智氏第二代智武子荀罃[yīng]荣任中军将,是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智氏正式别与荀氏,智庄子荀首被尊为智氏始祖,智氏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年,第三代智朔不幸英年早逝,第四代智悼子荀盈诞生,因父亲早亡,和祖父智武子相依为命,因此,这一年对于智氏家族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

公元前566年是智氏立氏元年,2016年是智氏立姓2581周年,2035年是智氏立姓2600周年。

智姓晋阳兵败日

公元前453年三月丙戌(夏历三月二十三)魏氏、韩氏临阵反水,和赵氏串联反攻智氏,智伯战败身亡,智氏遭灭族之灾。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封邑,继而又瓜晋国。晋国的分裂使周朝失去了最后的支撑力量,华夏礼乐彻底崩溃,中国社会进入了诸侯混战的战国时代。

夏历三月二十三是晋阳兵败日,也是智氏家族受难日,2016年是晋阳之败2468周年,2048年是晋阳之败2500周年。

智姓古迹遗存

智姓智伯墓

赵、韩、魏三家联合反攻智伯,智伯措手不及,大败而终。赵兵活捉智伯于涂水(今潇河)岸边,赵襄子将其杀于郭村凿台之下的沙坡处。为泄私愤,还把他的头颅挖空,制成饮酒器具。智氏家族直系几乎被杀绝,漏网者和旁系纷纷改为涂姓或辅姓等。  智伯在位期间也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如兴修水利等。由于身首异处,百姓就用上好的木头为他雕刻成头颅,以感念智伯曾经的恩德(旧《榆次县志》载:“国人哀之,刻木首以葬”)。

今神头村西北智岭上(也称:神头岭)有智伯墓,(村人称:智伯圪洞)墓中即葬木头(当地人又说是金镶玉头),榆次庄子乡神头村名便源于此。

也有传言智伯其后被埋葬于束鹿县(今辛集市),智伯墓之南称为南智邱,智伯墓之北称之北智邱,南智邱村、北智邱村与智丘之名即由此而来。

智氏族人为了纪念先祖智伯,在智氏发源地智邑(今山西永济市)建有智伯衣冠墓,现存于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东下村,位于智伯墓之旁有豫让墓一座。

智姓智伯庙

秦国灭六国后,智氏后裔恢复智姓。他们思念祖先智伯乃一代枭雄,便尊称为“王”,建造“圣王庙”供奉,取村名为“王村”(今郭家堡乡)。

榆次一带的人们还为智伯建庙,除王村外,郭村、麓台、杜堡就曾有全国各地几乎都没有的“智伯庙”。

智姓解梁古城

解梁古城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为春秋时期晋国世卿智氏所建。该城城垣保存尚好,高4—5米,周长4.65公里,共设九座城门。城墙上宽4米,下宽15米,夯层明显,厚0.08米,土中夹杂有陶片。

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 

智姓智伯渠

智伯渠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公园内,春秋末期,晋国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智伯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坝引水工程,比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整整早了200年。

智伯渠上建有小桥八座,形式各异,以连通两岸。另有流碧榭、真趣亭、不系舟、玉琼祠等园林建筑,或傍水而筑、或跨于渠上,勾勒出晋祠独特的园林风貌。

智姓智君子鉴

智君子鉴,春秋晚期智伯之器物。通高22.7、宽51.8厘米。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敞口,沿平折,颈微敛,宽肩,曲壁,腹部内收,平底,矮圈足。颈腹设对称的两对耳:一对兽面环耳,一对兽面铺首衔环。兽面立雕,面目纯真。铺首饰羽纹、三角回纹,环饰交龙纹。鉴口沿饰贝纹带,颈部和下腹部饰夔凤纹带。上腹部为正反交替的兽面纹带,内填有回纹。纹带间均以綯纹带作界纹。

铭六字:[智君子之弄鉴]。

智姓智姓大事记

公元前678年(晋武公三十八年)晋武公灭翼后,原黯(智庄子祖父)任武公大夫。[10]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三十九年)晋武公灭荀国,其地赐给大夫原黯,原黯别为荀黯,也称荀息。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荀息献计假道伐虢,晋国灭掉虢国、虞国。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病危,任命荀息为太傅,辅佐年幼的奚齐,荀息亡于骊姬之乱。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五年)城濮之战后,晋国称霸,晋文公临朝受贺,论功行赏,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息之孙荀林父(智庄子之兄)为大夫。[6]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荀林父担任晋国执政,荀首也顺势进入晋国政坛,担任下军大夫,智罃也在下军服役,参加了当年的晋楚邲之战,智罃被俘。

公元前592年(晋景公八年)智庄子佐中军。

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十二年)智武子在楚国被困九年后得以回国,被立为智氏家族宗主继承人。

公元前583年(晋景公十七年)智庄子逝世,智武子继任下军佐。

公元前566年(晋悼公七年)智武子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国政,智氏立氏,智悼子诞生,智朔英年早逝。

公元前560年(晋悼公十三年)智武子卒,智朔早亡,智悼子年幼不得卿位。

公元前548年(晋平公十年)智悼子成年,佐下军,复入六卿。

公元前533年(晋平公二十五年)智悼子早亡,未成年的智文子入六卿,佐下军。

公元前501年(晋定公十一年)智文子升任中军元帅,执政晋国。

公元前497年(晋定公十五年)智文子率领赵氏、魏氏、韩氏平定中行氏、范氏叛乱,晋国此后由四卿执政。

公元前493年(晋定公十九年)智文子卒,智宣子担任下军佐。

公元前483年 (晋定公二十九年)智宣子卒,智伯瑶担任下军佐。

公元前475年(晋定公三十七年)智襄子升任中军元帅,执政晋国。

公元前455年(晋出公二十年)智襄子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晋出公二十二年)三月丙戌日(农历三月二十三)魏、韩临阵倒戈,联合赵击败智氏,智襄子战败身亡,智氏遭灭族之灾。

公元前452年(秦厉共公二十五年)晋国大夫智开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公元前451年(秦厉公二十六年)智氏家臣豫让为给智伯报仇,数次刺杀赵无恤,在三刺其衣后,自刎身亡。

公元前448年(秦厉共公二十九年)晋国大夫智宽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任命智伯五子智珏之后智嗣为零陵郡太守。

公元1132年(宋金壬子年)智果后裔从山西榆次县迁徙河北元氏县北范村。四代后,智进又迁徙到元氏县北岩村。

公元1141年(宋绍兴十一年)岳飞入狱后,智浃上书,为岳飞鸣冤叫屈。秦桧等遂诬以受岳云贿赂,带书信给张宪,“决臀杖二十”,流放袁州“编管”。智浃在袁州因不堪凌虐而死。

公元1258年(宋保佑六年)蒙古军进人淮东掳掠,围困扬州,蹂躏通州。泰州驱掠仪真百姓。牲畜北归。智原奉命由安丰前往堵截敌军,力战阵亡。

公元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智受益病逝,年七十。历谭岳总管,后以两浙盐运使致仕。

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朝首次科举,北岩智审中进士,加封蒙阴县丞,后升任翰林院编修。智审始建北岩家谱,追尊智进为始祖。

智姓智姓名人

智姓历史名人

智瑶

智氏七世祖,也多称智伯,智伯瑶,春秋晋国执政,位居四卿(智、韩、赵、魏)之首,亡于晋阳之战。

智嗣

智珏之后,西汉零陵郡太守。

智元

智元(651—726),字庆,祖籍陇右。在祖父那一代迁到太谷。天赋聪明,和邻居相处,宽厚仁义,义气为先。正当天下用武之时,雄心勃勃,应招募从征,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被唐王朝授予骑都尉之职。

智武

也称智武尔,智珏之后,北宋时大将,曾在保定徐水大王店智武营村安营扎寨,抗击金兵,智武尔将军聪明睿智,文韬武略,娴熟兵法,善于带兵,常打胜仗,后来定居的智姓人和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村子更名智武营。

智浃[22] 

智浃,字巨源,祖籍元氏县北岩,出身官宦之家,知书有识,性不喜阿随,好直言,为岳飞幕客。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入狱后,智浃上书,为岳飞鸣冤叫屈。秦桧等遂诬以受岳云贿赂,带书信给张宪,“决臀杖二十”,流放袁州“编管”。智浃在袁州因不堪凌虐而死。

智原

智原(?~约1258)南宋将领,安丰(治今寿县西南)人。事亲尽孝,曾任淮西总管。

保佑六年(1258年),蒙古军进人淮东掳掠,围困扬州,蹂躏通州。泰州驱掠仪真百姓。牲畜北归。智原奉命由安丰前往堵截敌军,力战阵亡。

智受益

智受益(1254~1323),字仲谦,元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幼孤,其母躬自教养。以善书计从军,迁行掾。元世祖至元中,擢荆湖行省都事,转行省郎中。治行军幕府,数涉危险,计度馈饷益精备。历谭岳总管,后以两浙盐运使致仕。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逝,年七十。

智玉成

元朝河北大名府人。《元代营建类碑刻》记载:嘉定州重建庙学记 至顺三年(1332)大名智玉成撰,吴郡朱炎书,济南潘诩篆额。存孔庙西角门外。

智审

河北元氏县北岩人,元末进士,明朝洪武四年又中进士,是两朝进士,后升任翰林院编修。

智聪

通州知州。

罗智氏

山西太原府清徐县人,明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母亲。

智福

明朝定鼎中原,太祖朱元章下令,迁徙天下大户居民。先祖智福,奉旨迁至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白水村东的北郭村,田产仅有官给。

智永昌

山西太谷智氏始祖,智福四世,生五子,基业稍展。

智希鲁

智永昌之子,山东成武县教谕,生五子,基业渐大。

智铤

河北元氏县北岩人,受业赵南星,任知县,后得升御史,并加太仆少卿。清军入关后,出任山西布政司参议、分巡冀宁道。

智姓当代名人

智澄

山西省忻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受高等教育,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在陕西汉中创办西北儿童教养院,任院长,其间收养了许多抗日军人的子女,有功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智生元

智生元(1914-1975.10.24)共和国开国少将,首任中共山西阳泉县委书记。山西省定襄县神山乡管家营村人。

智世昌

智世昌(1910—2003) ,革命军人,出生于河北省元氏县东张乡北岩村,参加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渡江战役,逝世前居住福建福州市,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著有《智世昌回忆录》,习近平、贾庆林、汪兆国等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

智建中

智建中(1911.10.28-1983.8.9)江苏省盐城县伍佑镇人,参加过“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教学工作,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学教授,中国现代历史学家。

智昭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黑山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智百年

1965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退休前为一汽研究所所长顾问、一汽集团重大课题特约研究员、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会员。

智建国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长材产品研究所所长,博士,高级工程师,包头市侨联副主席。智建国博士获得一项国家科技奖励,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智协飞

德国波恩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气象台台长。国际著名气象网站天气在线的创始人之一。

智一桐

出生于山西忻县,无产阶级革命家智澄之子,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中国著名影视演员。

智磊

出生于山西忻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家。

智信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信教育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参考资料
  • 1.  刘玉斌,春秋晋国荀氏试探[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2
  • 2.  袁义达.《中国四百大姓》: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P931
  • 3.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 4.  何光岳.荀国、原国考.宝鸡社会科学.1997第四期.39页
  • 5.  曹丽芳,晋国知氏兴灭及世系考[P],山西大学学报,第25卷,第四期,P24,2002
  • 6.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 周襄王河阳受觐 卫元咺公馆对狱
  • 7.  《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智武子分军肆敌 逼阳城三将斗力
  • 8.  春秋晋国中行氏、程氏与智氏同源考证 .网易博客[引用日期2014-08-24]
  • 9.  李超,春秋晋国知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 10.  庞立宁,春秋晋国智氏家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1
  • 11.  李沁芳,晋国六卿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
  • 12.  司马迁,史记卷43记载“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
  • 13.  智伯战败 三家分晋 .智氏家族 网易博客[引用日期2013-04-20]
  • 1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 15.  台湾姓氏人口排名 .搜狐博客[引用日期2014-08-30]
  • 16.  韩国姓氏排名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2014-08-13]
  • 17.  凤山郡智氏始祖 .韩国博客[引用日期2014-08-13]
  • 18.  凤山智氏 .韩国博客[引用日期2014-08-13]
  • 19.  凤州智氏 .韩国博客[引用日期2014-08-30]
  • 20.  韩国姓氏统计 .韩国民政厅[引用日期2014-08-13]
  • 21.  解梁古城 .山西省文物局[引用日期2014-05-10]
  • 22.  智浃,南宋时人,任御史,祖籍北岩,时民族英雄岳飞统军抗金,屡战屡捷。后金国私通南宋奸相秦桧,诬陷岳飞谋反,矫诏岳飞还朝,逮捕入狱。秦桧独霸权柄,凡出面为岳飞鸣冤者,皆寻机加害。智浃不畏强暴,不惧权奸,毅然上书朝廷,为岳飞述冤情,终为秦所害,临刑大义凛然、宁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