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旷姓,旷氏来源
旷姓为中文姓氏之一,旷姓在中国国内姓氏人口排名为第282位[1] ,旷的英文是Kwong,旷姓在中国国内总人口为11万多。
- 中文名
- 旷姓
- 外文名
- Kwang
- 类 别
- 姓氏
- 起源年代
- 唐朝神龙年间
- 总人口数
- 11万多
- 姓氏排名
- 第282位
旷姓姓氏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旷,<风俗通>云:师旷之后。皇朝潭州旷元则,生用宗。用宗生无忌,无忌生湜,字次渊,绍兴二年进士,皇朝,今按:四库本原作宋,据残宋本改。”[2] 《风俗通义》:“旷氏,师旷之后,(通志氏族略、类稿四六、古今姓氏书辩证三三)。”[3] 《姓解》:“旷,《姓苑》云:师旷之后也。”
源于黄姓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听长辈说“邝”乃姓黄在广东与湖南的郴州一带躲起来了,姓邝的祖先黄氏在当时的朝代可能是犯了“株连九族”罪就着家卷南下,逃到了史称“南莽”的广东与郴州,而南莽历来朝廷不管,于是“黄氏”就在这带扎营., “黄氏”为了隐姓埋名.,在者“黄氏”不让自己的后人忘记自己的祖先姓“黄”,再者黄氏所在之地是广东与郴州,顾而黄氏就改姓为邝,还有一说“黄广邝乃一家”。 (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
邝(旷)(Kuàng)
源流·派语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续派)玉大文章房 嘉言自汝昌 贤能待国用 名成必有光 (再续派)庆余由善积 宏第焕湖湘。
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曰:"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辑录者按:东汉至唐神龙年间近800年,世系编造者缺乏起码的历史常识)生二子,长曰旦,次于丞,原姓黄,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1279)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按:《广韵·荡》:"邝,姓。出庐江。"《统谱》:"邝音旷,一音荒。广东南海、高安多此姓。"《广韵·宕》:"旷,姓。"《古今姓氏书辨证》:"《风俗通》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姓觽》:"《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湖南邝、旷氏族谱,均称由黄姓而易,姓氏书无载,不知所本。今从俗,邝即旷。又考湖南邝、旷氏,似以衡山为界,衡山以南各县为邝,衡山及其以北各县为旷。
郡望·堂号
庐江郡
南阳堂、庐江堂
堂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
岣嵝传《易》(旷敏本);六柱定谳(旷楚贤)。
土木之役万古(邝埜);岭南抚夷千秋(邝彦誉)。
历代名人
宜章人邝埜,明永乐九年(1411)进士,官由兵部侍郎晋尚书,勤慎为政,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临武人邝彦誉,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衡山人旷敏本,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旷圣元,清乾隆年间,历主石鼓、集贤、白沙诸书院讲席;旷楚贤,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平狱定谳,董修千里长堤,均有政绩;耒阳人邝鄘,曾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后遭敌伏击牺牲;衡山人旷经荣,林业特等劳动模范;嘉禾人邝靖,台湾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长沙人旷习模,教育学家;等[4-6] 。
源于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谣传所言,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旷姓与况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7-9] 。
邝姓起源
邝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当代邝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总人口大约有24万。
邝姓名义和图腾
邝,源自此姓的用途。从字的组成来分析,由广和邑组成,广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应是与两广的地域有关。当时,两广地域广阔,在那广阔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无人烟,有一支擅长建筑城堡的群体被称为邝氏族,邝入所居之城为邝邑,由此产生了邝姓。
邝姓的起源与演变
邝姓起源于古邝国。宋朝罗沁《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古邝国地理位置不详,而且古邝国不见于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邝姓最早出现在宋朝,至今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这可能与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规模南下闽粤的两次移民有关。
清朝的《姓氏考略》说,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等。
外族基因的流入
自邝姓诞生后,一直稳定的往下传递,邝姓中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事件发生很少。当今仅在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发现有此姓。
历史上邝姓的分布和迁移
明朝时期,邝姓大约有2万8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3%,大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当时湖南、广东是邝姓分布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也有分布。
当代邝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邝姓的人口大约有2 4万,为第二百六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9%。目前邝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居住了大约一半邝姓人口,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河南、海南、江西等地。
邝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闽、湘赣大部、浙江南端、黔云东部,邝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6%以上,以上覆盖面积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7 8%的邝姓人群。
邝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邝姓的郡望是庐江,以郡望的地名作为其堂号。庐江,汉置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庐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巢县、舒城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海和河南商城等地。
楹联 有关邝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一副:
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
家谱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邝姓族谱1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的图书馆还收藏邝姓族谱6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邝姓历代名人9名,占总名人数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百九十位;邝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四百四十位;邝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邝姓历史著名人物:明朝陕西按察副使邝子辅,永乐进士、兵部尚书邝埜,广东按察使邝彦誉,成化进士、监察御史邝文,弘治进士、河南按察副使邝约,弘治进士、瑞州知府邝璠,崇祯进士、襄阳推管邝曰广,中书舍人、诗人邝露;当代内科学家邝安堃。
邝姓血型
邝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9.2%,A型占28.5%,B型占25.3%,AB型占7%[10-11] 。
旷姓郡望堂号
郡望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
堂号南阳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旷姓迁徙分布
今在下列地区均有旷氏族人分布
湖南省长沙市,武岗市,衡东县,新田县,蓝山县,桃江县,汉寿县,新化县,常德市武陵区,岳阳县鹿角镇,邵阳县郦家坪镇,沅江市南大镇华胜村,茶陵县马江镇、平水镇,双峰县唐家湾镇旷家堂,祁阳县龚家坪镇新旷居委会,衡阳县演陂镇、金兰寺镇十里村荷叶组,龙山县茅坪乡、贾坝乡,衡阳市南岳区、石鼓区旷家坳,涟源市桥头河镇、杉山镇杉山村,醴陵市燕头、龙禹湾、榨平栊村,株洲县渌口镇柏树村、杨梅村、姚家坝乡,攸县钟佳桥镇盘陂村、大同桥镇旷桥村、桃水镇睦塘村、渌田镇,湘潭县杨嘉桥镇、荆州乡旷家村旷家山、茶恩镇棠花村,洞口县竹市镇柘溪村、群溪村、洪桥村、管竹乡、高沙镇、石江镇、山门镇,祁东县太和堂镇、城连圩乡柏山排村、幸福罐村、西坪村、杨梅村、过水坪镇旷家院子,衡山县店门镇、店门老街、师古乡、开云镇建胜村、沙泉乡建华村、东湖镇圆山村、望峰乡、萱州镇,湘乡市壶天镇、合东村(旷家祠堂)、丛溪村、直东村、横东村、涧山乡、翻江镇岐山村,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花溪村旷家组、旷家牛车桥、杉山村杉山坳老街旷家、西阳镇宋家村、江龙村。
四川省西昌市,简阳市,夹江县,彭州市,广汉市金轮镇,遂宁市南坝湾,大邑县安仁镇,开江县新宁镇,旺苍县木门镇上旷家坡、下旷家坡、杏垭村,青川县茶坝乡寺坝村,成都市、新都区,绵竹市孝德镇、板桥镇新泰村,长宁县硐底镇新保村,渠县嘉禾乡桥沟村尔子山,南江县和平乡宋朝寨村一组,自贡市贡井区牛尾乡、莲花镇,什邡市回澜镇、禾丰镇、元石镇,眉山市东坡区柳圣乡楠桥村、永寿镇,仁寿县大坝子乡,乐山市五通桥区,青神县河坝子镇、高台乡,大英县玉峰镇、三家镇旷家池塘、大坡乡土城村,渠县嘉禾乡桥沟村尔子山,广安市广安区悦来镇农旺村、杨坪乡老鹰村、仙鱼村11组、白马乡碑梁村、白马村、石笋镇玉峰村6组、四崖村、龙台镇青松村旷家石坝、西家村5组,肖溪镇,前锋区代市镇拱桥办事处旭光村、光辉乡光辉村,华蓥市双河镇,岳池县顾县镇。
江西省丰城市,莲花县,遂川县,吉水县,永丰县,信丰县西牛镇牛颈村,安福县金田乡峡陂村、洲湖乡、洋门乡高洲村,分宜县湖泽镇汉塘村、纳田村,吉安县敖城镇旷家村、固江镇钟家村,吉安市青原区河东镇菱塘村委会(曾家坪村),于都市仙霞乡三贯村上屋组、七公坑、老富坑、银坑镇银坑圩,泰和县冠朝镇后谷村、社下村、沙村镇后谷、万合镇沙湖村花石小组,永新县县城北街、埠前镇心田村、龙官村、钱溪村、心田镇钱溪村、石桥镇沿曲村上曲塘组、燎原村源泉组。
重庆市铜梁县,万盛区南桐镇,江津区吴滩镇,万州区余家镇同心村9组,梁平县城东乡响鼓8组 ,綦江县三角区四合头村,永川区宝峰镇登东场、永荣镇旷家村、陈食镇,大足区宝顶镇天宫村旷家沟、宝兴镇小河村、回龙镇骑胜村、龙水镇、晏家坝、珠溪镇、化龙镇、三驱镇、玉龙镇,奉节县公平镇明水乡、红土乡峰岳村、青正乡,云阳县老城、张家坝社区、人和镇立新社区、高阳镇文龙乡、双江镇云安路、黄石镇、巴阳镇、南溪镇、盛保镇、江口镇、水口乡。
贵州省贵阳市,石阡县,德江县,盘县,岑巩县平庄乡亚林村,普安县雪浦乡硐口村补马组,思南县三道水乡、文家店镇、瓦窑乡、大河坝乡继勋村(原桃子丫村、四联村、柏家坳村、转角村于2007年合并)、思塘镇、大坝场镇、瓮溪镇,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燕高村旷家岩。
湖北省武汉市,天门市张港镇张港村,宣恩县万寨乡,监利县程集镇南桥村、三弓村、廖王村、毛市镇。
云南省广南县,丘北县,水富县,永善县墨翰乡响水村小河自然村、莲峰镇。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袁庄村,汉阴县浦溪镇田河村、双乳镇三同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才湾镇旷家村。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南雄市。
安徽省全椒县县城、石沛镇。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
台湾省台北市
海南省海口市
旷姓家乘谱牒
后谷旷氏宋德佑丙子纂修旧谱序予泰和江乡诸大世家,多经兵火之余,族属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见如涂人。由者谱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间其能藏其先世旧谱,又藐然视为虚车,略不经意以续休美,使上无所统,下无所承,是固未得为贤子孙也。兹旷君绍祖,辑其家谱,既成帙,将筹诸梓属序於余。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姓黄讳宣,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於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黄,长子旦添邑于右为邝,次子丞添日于左为旷。窜逃於外,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幸次子丞,系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难。至天宝间,因诤事谪吉州长史,故吉之有旷始於长史公也。由长史公而八世孙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诗。云自宋季之变,昆第子姓散漫诸外,而容五世孙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后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后谷,咸以诗文显其族,而云亭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绍祖君既登公车,尝以世系置念。今观其谱,贤宦必书,坟墓姻娅必书,功勋义烈必书。且其先,或以科第发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袭赠,簪缨圭组,前后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审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谓至矣。矧君之族,曾经兵铁,而斯谱之旧类掇拾於灰烬之余,至今世系炳然,曾无确失,俾后之若子若孙,兴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实君始之也。语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旷氏之后必有兴者,斯谱之作,固百世之信贷矣,岂虚车云乎哉?吾与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请而为之序,且以诗弁其首。云: 旷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权兵百万降边圉,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勋名扶社稷,更倾忠义佐朝纲。绵绵谱牒传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佑二年丙子冬望后
少保右丞相兼枢密院事文天祥拜撰
南岳旷氏六修谱序余居湘乡之东北隅,距衡山仅百里许。知衡多望族,而旷氏最著,盖族以人传也。前太史岣嵝先生,硕望巨儒,名噪海内,所著有禹贡注疏,杂著、诗、古文、词、时艺各集。其弟名进士,半崖先生,亦著制艺、课草行世。余自知文,即服膺二公著作,未尝不深高山仰止之慕焉。又尝读前辈科场策谕,知二公从兄槛泉,亦名儒也。投笔请缨,领解额,成进士,历膺朝廷锁钥,轻裘缓带,儒将风流。所谓文武世家,良不诬也。早岁,余幸叨科名,备员京邱,月夕风晨,每与当世名公卿谈及岣嵝诸公人品、学问、文章、事业,盖未有不津津乐道之者。岁戊申,旷子尧臣,以廪膳游京。一日,以同乡来谒余,见其敦厚诚谨,钦敬久之。及悉其阀阅,则知为太史原任观察六柱先生之仲子也。壬子岁,余丁内艰回籍,尧臣亦南旋。乃者余奉命封辨团防,拓集军马,驻衡郡者数月。时都阃旷竹友,幼习戎行,老成持重,为衡郡土著,余比倚为长城。嗣余讨贼,由湖北而安庆,而江西,竹友均与偕,所至皆立有功。既而竹友以疾告归。余亦复以丁外艰旋里。久之,尧臣偕竹友来用,因便以其族续修谱序请余。比以读礼辞,然终不能却也。因详阅其谱牒本末,知旷氏自汉而唐以盛於今。蝉联科弟,代不乏人。今者文武诸生近百人,而应童子试者,以数百计。洵哉!其为衡邑望族也。至其族谱之修,则始自明牧伯鲁源公图说,次逸斋,次岣嵝,次莲峰,次东序诸公,迄今凡六修矣。其谱例则仿诸欧苏,而斟酌损益,又尽善焉。夫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而吾谓家乘与国史,实同而异,国史有褒有贬,有美有刺,有录有不录。至家乘,则虽有亲疏贵贱等级之不同,然无不敬之宗,即无不牧之族。盖国史以义为断,而家乘以仁相亲。支分派别,木本水源,余维旷氏谱,为尤得合敬同爱之微意焉。是为序。
咸丰七年岁次庚申仲春月上浣之吉涤生曾国藩拜撰
注:曾国藩著《南岳旷氏六修谱序》现收入《旷氏南岳道孙公房十修通谱》卷一纲要《旧谱序跋》。
南岳旷氏始祖东汉河阳侯宣公,本姓黄,数十传至唐神龙间郓国公贤,生旦、丞二公,以难改姓“邝”“旷”。丞公徙江西吉州。凡二十传至善卿公,生汝霖、作霖。汝霖因慕衡岳山水之胜,元末明初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境竹小源迁居衡山杨林头左家坪,今南岳祝融水口。作霖迁攸县。汝霖生道孙、进孙、胜孙。道孙生仁清、仁泰。仁清居衡山福田东湖,称东湖房。仁泰生惟宽,居南岳止观桥,后衍材、清、兴、诚四房。清雍正3年(1725)、乾隆元年(1736)、乾隆29年(1764)、乾隆57年(1792)、道光5年(1825)、咸丰10年(1860)、光绪17年(1891)、1920年、1941年、1993年纂有族谱。至1993年,共有丁口48112人。班行: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该族名人旷深本,雍正28年武进士。旷敏本,乾隆元年进士。旷学本,乾隆2年进士。旷楚贤,乾隆46年进士。
醴陵梢冈旷氏始迁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燕头、龙禹湾、榨平垅。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醴陵北乡之梢冈铺(今株洲县姚家坝乡境内)。班行:宗 家申方录泽
常德旷氏该族以东汉宣公为远祖,本姓黄,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传至贤公,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丞再徙吉州。后以安禄山之乱,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东蒙冈。至寿一、寿二公于明永乐年间自江西吉水迁常德武陵。族谱创修于清嘉庆16年(1811),咸丰10年(1860)续修,1941年三修。派语:(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洞口旷氏始祖孟宗公,江西庐陵敖城人,官居学士,子中信公,于宋绍兴间因金人南侵,而迁居武冈江南垅,今属洞口县管竹乡洪桥村,谱尊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载、厚爵、厚禄。爵迁新化,禄迁沅江,载留居故土。后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冲、石井等处。清光绪元年(1875)始修族谱,宣统元年(1909)二修,1993年三修。至1948年,共有族人1218人。宣统2年(1910)创建宗祠于神溪。前班: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后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12] 。
临武邝家村源流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汴梁,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丞改邝。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
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原载1990年新修宗谱首页首段)
宜章邝氏族谱我祖始于轩辕黄氏,越至东汉河阳侯,讳瑄,神龙年间生子一,讳贤,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灭族易姓焉,旦添日于左为旷,丞添邑于右为邝,丞公由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拂当事,天宝乙未年谪居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绯,绯生伯芳,伯芳生显申,显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季定国,定国之后生二子,长桂次桃,桂公迁宜章,为宜章之始祖。(光绪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序。宜章谱第十六页)
嘉禾县邝氏族谱稽我族姓,起点于周师旷,为晋屏公之臣,职司乐师,后以名为姓,东汉时远祖讳宣,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之孙女,其后裔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讳旦,次讳丞,因避兵乱,旦仍原姓,迁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之后讳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附马,封平安侯。天宝乙末以言拂上,调吉州长史。佑之子讳懋,传十世孙讳有容,徙居高州。再传诞生幼四八公,迁居临武寿塘,即我族始祖。”(民国丁亥夏华清编)
永兴县邝氏族谱序远祖宣为东汉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族难改姓易名。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后唐开元间举进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天宝已未,因以言诤,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成参军团练使,家居熬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四八公,名公著,迁湖广临武之寿塘,时大宋绍兴年间也,又十余传,至元正末年间,千三十朗公分居于永兴金陵乡之老鸦山前焉。
---喜庆谨录
淡墨党记
在昔宋时方盛,邝姓日兴,英[]挺生,宗族列惠连之秀,甲科累掇,阙廷接王相之荣榜。后先之淡墨偕书,胜事会承于白水,美谈远播乎庐江,龙文繁周尹之支,大有人以绳武螺子灿欧苏之谱,因取此以名堂。
--景善谨识
宜章定国公派下邝氏族谱序(宜章梅田龙村,定国公派下茂甫公世系)
(摘录)
稽我族肇自宣公治水有功,封河南候。传二世贤公,拜右相,居汴梁邓州白水村,封郓国公。生二子,曰旦、曰丞。旦公潜心理学,去邓州,移陈留,遂为陈留之邝氏。丞公唐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候,后亦去邓州,徒江右吉州永新之新田,遂为永新之邝氏。累世存节,匾其堂,名曰三忠堂。三世懋公,唐上元初,授银青光禄大夫,至五世绯公,贞元间以武功封淮阳候,皆世居新田。六世伯英公,任南海县令,居扶南大镇村,遂为南海之邝氏。伯华公由新田徒泰和,遂为泰和之邝氏。伯芳公元和二年,举进士,授归安节度使,加太尉太保,生二子,长以敬,次以梯,敬公宝历元年,以文明拜御史中丞,梯公官临武令,家临武之寿塘,遂为寿塘之邝氏。生二子,曰清、曰湖,湖公曾任宜章教谕,清公子自幼四八公名著公,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三定国,富安同居寿塘,代有闻人。安国子孙,亦有徒四川,遂为四川之邝氏。富国子孙,元善公徒宜章,遂为白石渡之邝氏。生子宣,再传而生本廉,本庸,本庠,本序,而庸公以平彝卫参年显。定国徒宜章,遂为龙村之邝氏。再传至志大,生三子,长天福,次天禄,三天寿,禄公居广田,兵部尚书 ,即其苗裔也。寿公徒陕西,遂为陕西之邝氏。福公子运亨,生初福,徒居龙村,生开穆,至泰极,由宋历传至元,至明,至清,其中为参军,为太守,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至于登仕路者,若而人,受荣封者,若而人,炳炳琅琅,不可尽述。峰祖仁公,寿享百龄,恭赐旌表,皆其彰彰者也。继至今派衍繁昌,有由宜邑徒湘潭,去长沙,即称湘潭长沙之邝氏。徒益阳,移安仁,迁兴宁,即称益阳、安仁、兴宁之邝氏。总之出自郓国公之苗裔也。道光三年,岁在癸未,孟夏月之吉
十五世孙庠生奇峰敬撰
湖南邝氏源礼公派下源流溯余邝氏源流,启于轩辕黄氏,越东汉河阳侯、讳宣,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二子,长曰旦,此曰丞,丞于开元间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败关灭族而改姓,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徒居吉州,历传至宋,日以蕃衍,有分于庐陵、泰和、永新、遂宁,以及两粤三楚,临武,宜章等处者。
而泰和太祖居正公之后,源礼、源惠二公,生于南宋绍兴年间。礼公幼业诗书,复姓颖异,怡情诗酒,不介意于富贵,唯以遨游山水为快,于宋乾道年间,由吉州太和游访名胜,途径临武、见其山川秀丽,遂定居于蓬水头。迨后惠公六传至才安公,亦于南宋末叶,携琴书游临,定居寿塘之四排头。(古铁炉头,今罗家巷。)
礼、安二公乃我居临武二族之鼻祖。洎今二户宏开,子孙繁衍,诣临虽有先后,而源流一贯,皆吉州之所出也。
根据邝氏宗谱乾隆四十七年安公派下十六世孙维新序整理。
整理人:礼公派下二十六世裔孙鸿章谨录
邝氏族谱旧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岁维辛丑,余 于邑西宝华山。适邝氏纂修宗谱工告竣。门人光珍,代明等请序于余。余接其手帙阅之,始知来临之始祖讳,源礼,出自豫章吉安府泰和县。由宋乾道年间,遨游山水。道经临邑,见其山川秀丽,遂肇基于平田乡之蓬水头。生子者四:太一、太二、太三,得授抚州巫教。剌赐都灵,都慰,都广,三位圣号。法力广大,身显神通,至今雕像庙祀,威灵赫濯,故其所出自由来矣。
惟四曰安道,号二郎,长生伯川,次生伯州,迁居金三乡之大泉。川生子者二,长曰清辅,次曰清辂。清辂之裔至七世文昌,又徒居于斜江。支分两房,历今二十世,子姓繁多,孙枝蕃衍。
康熙六十年岁在辛丑,浦月完之吉日
邑庠年家卷友生曾光斗顿首拜撰
续修族谱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唯我太祖讳源礼,源惠发迹来临。公礼卜居蓬水头,公惠六传才安公卜居四排头寿塘。二公先后来临。一脉而派分由稽 者,先民详载备矣,兹不必重赘。迨我二世祖讳安道,则派又分孟伯川、仲伯州。流庆蕃衍,厥后陬壖四处。唯公州后裔传十三世祖讳友富公,迁居坪石浪头。今以户族森森,但未合籍,余则以斯事竞竞焉,朝夕剔励,殷思勤思,诚恐缤纷之无所,輵轇之无绪。泊此之时,家乘宜修尚矣。
中华民国九年岁官庚申仲冬月之吉日
礼公派下二十四世裔孙献廷薰沐谨撰
浪溪邝氏族谱序(广东浪溪,季锜公世系)摘录
民国纪元,第一甲戌族中前清增生邦华先生,见族中识丁人少,族谱丞应提前重修,以号召族众,安魁先生为箸筹之一。族人以科举巳废,通儒无望,然其说邦华先生遂为主修,安魁先生为庶务,安兰先生以前清庠生亦列名总理,遥领厥事,各房亦派人襄理之。余以读书治军为国民革命奔走二十余年,今岁因亲老催归,得投戈息马,整理家事。曾闻谱牒重修,主持有人,私人窃慰,继以同支叔侄百余丁口之责难,方回老居视查矣。考我邝姓乃伯益之后,有封于黄者,以黄为姓。至东汉黄宣娶粱候邓禹孙女,生子贤,家南阳白水村,唐神龙间拜右相,封郓国公者,史佚其名。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之祸,旦易姓为旷,丞易姓为邝,皆内隐黄字,示不忘本。旦乃徙居河南陈留东村,丞乃徙居江西吉州。丞之孙佑,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候,安禄山叛,调安城参军团练使。后以诤,天宝获罪,谪吉州长吏,遂家居敖城云云。余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奉绥靖河南之命,师次陈留,曾策骑访东村,已无复存。至邓州之白水村,系密迩于光武故里之贵人乡。询诸故老,亦同隔世,苍凉吊古,不禁欷嘘。旋返戈入赣剿匪至吉安,距敖城仅九十里,道途梗阻,可望而不可即,然幸得与敖城旷氏之避难吉安者相往还。佥云旷为长房,旦公后,邝为次房,丞公后,始祖同为现葬敖城之园园,公语虽真确,而谱牒陷诸匪窟,无从稽考。敖城邝为光序,又说邝姓在赣湘散居状况,似皆实在,而考吉安府志,并详询吉安、泰和、永新各旷氏之知识分子,始知江右历无邝姓,并有丞公后裔已迁湘南之说,则为光之序似无据,设使有据,未必皇皇大族,曾几何时,乃式微至此。源流谓丞居敖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父,始迁临武寿塘,幼父即寿塘始祖著公。盖幼父寿塘之迁,实为吾族存亡之一大关键。源流所载,宋以前世系不明,唐代有败关之祸,转徙流离,黄巢之发难,亦适逢其会。黄氏能不株累而悻存,实关天命,隐姓匿名,亦势所难免。又我邝氏以庐江为郡,考江西水道敖城,地滨庐水,庐水又名庐江,或在迁徙之后,纪念故居,即以庐江为郡,则来自敖城已无疑义。且著公以前,谍记无存,考祖其所。可知则系出丞公,源从庐水,较为明确。我浪溪始祖琪富公,由临武徙居粤省乳源之浪溪,上溯世系为寿塘邝氏第九世之季锜公,琪与锜音同义近,当为后之更名,此清时安兰二前辈,前曾亲赴寿塘考查,更无可疑之点。自锜富公生章可公,章可公生绍渲、绍海、绪澄、绍清、绍深、绍淳。渲公无传,其海、澄、清、深、淳、五房,瓜绵椒衍巳二十代,丁口数千人,历朝科第,文武仕途,显达者不乏其人、耕读世其业,技术晋其身者,比比皆是,此皆吾族人天赋异质,堪为谱谍之光,亦未始非祖宗厚德之报。
民国二十三年 十一月吉日
第十七世孙,陆军步兵上校,历任上校团长,
上校副团长少校团付,中校营长,少校营长,
上尉连长,中、少慰排长少校谘议各级参谋副官,
师司令部训育委员,中国国民党团党部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驻粤滇军韶关讲武堂修业,民国五年湖南省明德中学毕业
恤源撰
惟富国、安国,仍居寿塘。公族蕃衍,屡世簮缨,而其出仕者,每代有之,采芹者,不可胜数,亦由祖宗积德而流光远也。因又究及浪溪,何辈开派,皆谓季辈派分。余随查其谱谍,果系季锜与季镛,同为兄弟,乃富国八世之后,移居我浪溪,今而知季锜公,实我浪溪之始祖也。……于是各房议立首事,共重修族谱,依临武寿塘季锜为始祖,居一世章可,即彦可,居二世深淳,即绍行,列居三世,本源已清,命余督掌聊撰谱序,并录寿塘排行,以记始末,俾后世知有本也。若夫移易始祖之名,非出余之已见,实出祖居寿塘之本源,确确可据者,故易之也,苟无实据,而敢妄为之乎!
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季冬月,中浣日,吉旦
十三世后裔孙朝琇华章氏撰
河南省邝氏族谱周口.驻马店两地有邝姓十多村庄,人口一万余.周口八千余.2001年重续族谱.
一;邝氏考,据<姓氏探源>载;春秋时,在安徽庐江,有一四等小国,国人以国为姓,始有邝姓.
二;邝氏来龙片断录;起南海.迁高安.徙麻城.来横七.祭祖牌撰;.始祖橐来祖道安公.两侧对联曰;湖广麻城迁来客,横七沟村移来人.
旷姓字辈派语
南阳郡吉安旷氏字辈排行 1—13世:贤,丞,懋,绯,芳,庄,海,显,钰,有,玉,宝,高;14—63世:宇秀实彦景,元叔均文士,时叙丕宏崇,世起卿相立,朝尚闻允善,法天开隆运,明德在新民,忠厚传家宝,诗书训后人,光祖良才承。
遂宁市旷氏字辈排行 洪霄世应日,古典慎玉长,伯本立永(炳)时,天少文明,忠秀毓英,国安家庆,代远显荣,启光德胜。
洞口旷氏字辈排行 前班: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后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什邡市旷氏字辈排行 湖广班行诗:钱廷才思友,永万世正清,仁礼来高爵,忠贞锡显名,崇文长发达,重道代昌荣,德厚宏儒起,基开士子成,光宗齐耀祖,福寿振家声。前班行诗: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后班行诗: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祥瑞德作锦,大化希圣文,显荣昌发起,诗学立本成,光宗耀祖远,福寿汝聪明。
绵竹市旷氏字辈排行 良,志,佑,祥
宜宾市旷氏字辈排行 大学应从逢,世怀先列守,培元正汝中,洪开道本友,祖德克光昭,家声能永久,人文显朝廷,勋名焕星斗。
吉安县敖城镇旷氏字辈排行 金水木,昭显宗功远,积裕定发祥,忠厚传家宝,诗书继世长。
吉安县固江镇旷氏字辈排行 生,永,发,祥
南雄市旷氏字辈排行 老派:德子思成大,登明传世德,启运藉贤良,家国垂光耀,文明奕代昌。新派:昭显宗功远,积裕定发祥,忠厚传家宝,诗书继世长。
思南县旷氏字辈排行 昌宏广大(或者益),明远光华,钟毓济美,世德成家。
宣恩县旷氏字辈排行 昌宏广大品,龙元世代兴。
三都县旷氏字辈排行 广大洪恩品吉贤享
普安县盘县旷氏字辈排行道玉芝启明(忠),大毓以学仕,廷发业再晴,诗经成万语,普座德笔珍。
店门前房旷氏字辈排行 清大丙文景,添思嗣志福,显体臣隆世,士本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孝友(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东冲旷氏字辈排行 八修公议班行:任重继前训,雨露育英才,勋业同泰岱,兰桂竞腾芳。源流班行诗:清大丙文景,添思嗣志福,显体臣隆世,士本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孝友兆家祥。湘班诗:一永福楚,万忠兴(国秀)隆,绍宗大(良)贤学,玉成运昌,文章鸣世盛,孝友兆家祥。
开江县万州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明盛国,少友定家祥。
安康市旷氏字辈排行 贤学玉成公,普安代亥(先吉)廷,显胜华。
南岳房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广安市广安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圣)贤学,一(壹)经启后昆,家声同岳峙,秀发(效法)耀南垣,道逹仁方贵,明高望正宽,宗功培久远,德泽绍长绵,富儒传千代,文明继万年,光先开国运,庆衍送尧天。
祁东县城连墟乡邵阳郦家坪旷氏字辈排行 (老班)复世子孙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孝友兆家祥。(新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大足县旷氏字辈排行 历代宗派:士本大儒学,一经启后昆,文章传盛国,孝友兆家祥。新派:士本圣贤学,一德时芳(方)泰,万年运正昌,文章经盛国(国业)(家定国), 家庆定承光(忠厚振家岗)。经公世系:廷希自朝世,士本圣贤学,一德时芳泰,万年运正昌。缪公、纯公世系:(逊/邈)师廷(木)应文复世,士本圣贤学,一德时芳泰,万年运正昌。
云阳县旷氏字辈排行 自吉安庐陵由衡徒湘排律:一永福楚,万国兴隆,绍宗良善,百世荣昌。乾隆戊午湘衡合谱改颁排行:绍宗圣贤学,玉成公辅材,恒心徵有守,泰运贵能开,尚德维邦志,同仁善世怀,承先思衍祚,厚泽自长延。乾隆三年戊午湘衡合谱改颁排行:绍宗圣贤学,玉成公辅材,奉阶徵有庆,凤诏自廷来。新班行诗:绍宗良贤学,玉成公辅材,茂德石方太(恒心徵有守),泰运贵能开,尚德维邦志,同仁善世怀,承先思衍祚,厚泽自长延。
奉节县旷氏字辈排行 自吉安庐陵由衡徒湘排律:一永福楚,万国兴(忠秀)隆,绍宗良善,百世荣昌。乾隆戊午湘衡合谱改颁排行:绍宗良(圣)(大)贤学,玉成公辅材,泰阶徵有庆,凤诏自廷来。乙巳谱修更改排律: 懋德时方泰,逄年运正昌,文章经盛国,家庆定承光。江友一派:同朝金福,士学茂凤,家和泰理,永世其昌。
永川区江津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儒学,一经启后昆,文章鸣盛世,孝友兆家祥。原谱班行诗:仕本大儒学,一经启后昆,家声同岳峙,秀发耀南垣。永邑班行诗:仕本国儒学,一经启后昆,文章鸣盛世,孝友兆家祥。登东场班行诗:茂德时芳泰(绍宗良贤学),鸿年运正昌,文章经盛世,家庆鼎承光。陈食班行诗:茂德时芳泰,鸿年运正昌,文章经盛国,家庆定承光。吴滩班行诗:士本大儒学,一经启后昆,家声传百世,俊秀显群英,文章高万代,武艺胜三军,壮志充星斗,威名震长春。
江津区旷氏字辈排行 正万子文国,怀治元朝廷(有得永昌),贞宗银(源)顺启(远),福寿发其康,仁厚家兴礼,明月紫微芳,世代涌栋梁,门庭显荣光。
全州县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贤学,一经启运昌,文江学
监利县宣恩县旷氏字辈排行 立仁和家(一经启运)昌,世代有余
南溪县旷氏字辈排行 春龙其,有才大学士,邦国显文章,先德宏梦远(天德弦谋运),后继永昌隆。
常德旷氏字辈排行 (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
云阳县旷氏字辈排行 玉大文章秀,家言至尔昌,贤能代国用,民臣必有光。
渠县广安市广安区旷氏字辈排行 戎舜玉汤周,玉大文章秀,家延世(祝)尔昌,偕(财、贤)能皆国用,明道自有光。
醴陵梢冈铺(株洲县姚家坝)旷氏字辈排行 宗 家申方录泽
眉山市乐山市旷氏字辈排行 朝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仕忠仁为贵(文元武),大化道从宽(仁贵连登科),兴隆家承(佳永)富,荣华万代传(宏),仕中文元,联甲登科,君振巨良,永治朝邦,周公厚业,桂馥芹香。
旺苍县旷氏字辈排行 应龙,三思庭宗崇,国长园自敏,王远芳应龙
南江县旷氏字辈排行 应之秀纯祖,三廷思宗丛,国长元自敏,康定方永龙。
綦江县南岸区旷氏字辈排行 玉帝仁康,文光世永,泽维昌大,鸿绍先修。
西昌市旷氏字辈排行 世新文联时(志), 易(时)永德光明。
简阳市旷氏字辈排行 严寿建绿如千秋
全椒县旷氏字辈排行 保有家卫国。
大邑县旷氏字辈排行 长,寿,山,泽
成都市旷氏字辈排行 兴成发斗万
天门市旷氏字辈排行 人义道德
文山州旷氏字辈排行 赞,永,廷
旷姓楹联典故
旷氏宗祠堂联源从白水世承东汉封侯,派衍武冈策系庐江一脉。
四言通用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全联典指旷氏渊源,特指东汉时期的黄宣(旷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
岣嵝传易;六柱定谳:上联典指旷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颇有学识,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著有《白沙井记》。下联典指旷楚贤。
六言通用联
土木之役万古;岭南抚夷千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兵部尚书旷埜,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下联典指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赫的旷彦誉。
三忠旷邝氏标铜五族谱诊玑谱叙(通序)余盖观于旧谱,俯而深维,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谱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长,长焉。长长可以观弟矣,幼幼可以观
慈矣,老老可以观孝矣,三美备矣,不亦镁乎哉。三忠旷邝门户甲他族。其先河难邓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边关,二子易姓逃名,旷为左房,邝为右房,二世谪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迹存九女。如安福之仓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卢龄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先后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骎骎乎多士之显矣,其源远,其流长,统而观之一本也,散而观之一气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气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从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爱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娄之孝焉,王详之恭焉,王伟元之思焉,万石君之醇焉。其爱也,必有朱守昌之思亲焉,缪容之笃睦,杨播、薛包之义让焉,斯之谓睦族之实,非徙托言空已也。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齐家之化,毋以吾言为迂夫,是命铜千斤铭,以垂不磨云。
万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试第一甲进士、第一翰林内史,鸣宇朱国祚撰
邝氏播迁:客家先民的足迹!邝氏,是我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一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河南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
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临武、宜章,一居宝庆、武冈,一居衡州、攸县,一居蜀之遂宁,一居东粤之连州,一居西粤之罗城,先后以甲第显,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东的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朱国祚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邝氏以江西吉州(今吉安)为郡望,号“庐陵堂”,又因邝、旷出自黄氏,黄、邝、旷同为一宗,而邝、旷始祖因报国而易姓,故又号“三忠堂”。
二
唐末及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
由于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战乱,吉州邝氏也随着移民大潮从江西敖城向南迁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两支:十世有容公远迁广东高州;幼父公则迁居湘粤边界的湖南临武之寿塘。这两支后来都成为望族,为客家邝氏族系的再迁徙奠定了基础。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据《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 迁入三户12 口。宋时,江西客民130余姓大量迁入临武。”黄、周、陈、邝、李、刘等姓均于宋时由江西迁入。
今临武邝家村是一个有5000 多人口的大村,邝氏在临武是大姓。邝幼父从江西敖城迁居临武之寿塘,时间应该是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临武,邝氏子孙瓜瓞绵延,繁衍日众,不得不进一步向各地迁徙。诸如:湖南宝庆、衡州、宜章、武岗、攸县,四川遂宁,广东南海、连州,福建泰宁,广西罗城等地,皆有吉州邝氏的裔脉。
广东乳源县浪头村邝氏,也是幼父公后裔中的一支,开基祖为邝法琳。
宋末元初,法琳公携子邝权赴广东贸易,“历尽粤中山水,至乳源上积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见山清水秀,一脉龙气逶迤而来,美不胜收,又闻此地旧有龙浦之名,遂与子权决意定居于此,取名浪头村”。自邝法琳携家定居浪头,邝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长权、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字派,仅邝权一支,即分为七大门;而邝永一支更是支脉错综,支系庞大。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还远迁海外。
三
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四川和陕南(尤其是秦巴山区)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乳源浪头邝氏淳公支下祯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时值清初“湖广填四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邝世才携妻沈氏、子代荣以及长兄、二兄之子侄与堂兄邝世长,自乳源县浪头村辗转流移,远迁四川梁山县。
邝氏族人在梁山生活11 年之后,邝世才深感此地非创业繁衍之所,乃携家带口于雍正六年(1728 年)远徙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东路蒲溪铺。世才公“见此地高山四围,江河南绕;月河以南,豁然平敞,数百里源泉灌注,陂地相属。乃谓之曰:此即楚所谓汉中六百里之地,史称西蜀沃野千里也”,而汉阴尤为沃饶,遂定居于此。越二年,世才公复往梁山,搬来长房侄儿(世松公之子)代通、代秀,二嫂(世相公之妻)林氏及其子代芨、代烈、代伦、代崇;后又回乳源县浪头村搬取兄嫂。
邝世才之长兄世松因年老多病留乳源浪头,两年后去世;二兄世相早在康熙五十九年西迁途中去世,长嫂邓氏偕孙朝安、朝舜随世才公迁入汉阴县蒲溪铺。由是,乳源邝氏定居在汉阴县蒲溪铺繁衍生息,数十年中,邝氏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蒲溪铺望族,号称邝氏三大门。
邝世才为邝氏家族远迁川陕、开发秦巴山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乾隆四年,邝世才53 岁寿辰时,汉阴知县张应梅亲临邝氏庄园为其祝寿,并赠匾额“以介眉寿”。邝世才之子邝代荣,字东升,乾隆八年中举,在河湾邝氏庄园的大门外,曾建有木牌楼和旗杆。邝氏在汉阴的繁衍十分昌盛,如今邝氏家族后裔已有数千人之众,分布在安康市的汉阴、汉滨、紫阳三县区的蒲溪、涧池、小街、凤亭、城关、观音河、沈坝、叶坪、梅子铺、蒿坪等地。
四
邝氏子孙虽然辗转迁徙,历经千年,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客家文化承传。
邝世才率子侄定居汉阴30 年后,在蒲溪铺王家坝(今蒲溪镇小街乡四一村)、石板沟(今蒲溪镇小街乡先锋村四组)、河湾(今蒲溪镇三堰村二组),修建了三处庄园。庄园按照南方建筑格局,呈井字形,土墙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厦,迎面为大门,各有瓦屋12间,后世称之为“老屋”。之后,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沟口(今先锋村第一组)修建了邝氏宗祠。邝氏子孙以三个老屋为核心,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不少连环宅院。
邝氏家族十分注重尊祖敬宗和家族文化。传说邝氏尊奉的“朝王爷”三弟兄,因在王母蟠桃会上分食仙桃而位列仙班,世代有木雕像三尊和竹轿一顶轮流供奉,每年春节,邝氏家族都要举行盛大集会。除夕之夜,三大门阖族男女老少在本门族长率领下,敲锣打鼓,鸣放火铳鞭炮,高舞竹龙到宗祠向“朝王爷”跪拜请安。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将“朝王爷”抬至祠堂前的广场上,阖族大小分班次围坐,依次跪拜进香。焚化纸钱之际,三条龙灯舞动,鼓北京全景视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乐齐鸣,以此向“朝王爷”拜年,迎春祈福。寅时再次向“朝王爷”进香,卜卦预测来年农事收成、生意盈亏、人畜平安等事项,一直热闹到天明,阖族丁壮在祠堂休息,联宗笃谊。正月初三由族长安排当年农事及工商贸易事项,并对族中学业有成者进行褒奖,发给学费,然后各自归家。
清明祭祖,是邝氏家族的又一项重大活动。除了祠堂之外,族中置有公田,田租由族长掌管,用于族中集会开销。每年清明节,邝氏家族由族长主持清明会,并筹备酒菜,阖族大小均来祠堂祭祀先祖,展读家谱,认祖追宗,按辈请安,俗称“吃清明会”。祭祀先祖有固定程序,除燃放鞭炮、焚化香烛、行叩拜大礼之外,还要给列祖列宗焚烧纸钱,谓为“烧包”。烧包是客家人的共同风俗,即给每一位先人的纸钱要分别封包,上边写明先人的称谓和名讳,以便在地府查收;清明会上,同时还要对不遵守国法族规、不忠不孝的子孙进行责罚,以儆效尤。
据调查,今天邝氏家族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对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还珍藏着辗转传抄的族谱。但是年轻一代对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对客家迁徙历史更是一无所知。上世纪60 年代前,邝氏族人带有浓厚湘南音调的客家话还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通讯等相对闭塞,周边居民大多也是湖广移民,人们的交流普遍是夹杂着客家话的湖广语言。后来,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发达,人群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邝氏族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客家方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官话(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参军、升学、招工以及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官话的大面积融通,尤其是普通话的快速推广,邝氏族人不少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逐渐疏远了客家话,甚至不少族人不会讲、不愿意讲客家话了[13] 。
旷姓历史名人
古代名人旷元则宋潭州人,曾孙旷湜。
旷讫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武冈人,工部尚书。
旷湜按《郑樵通志》:“湜,潭州人,登科。”
旷世臣按《万姓统谱》:“世臣,吉水人,绍兴进士。”
旷呜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庐陵县人。
旷敏按《万姓统谱》:“敏,宿州人,永乐举人,任山西清源县教谕。”
旷缉徽按《万姓统谱》:“缉徽,安福人,永乐举人。”
旷彦温按《万姓统谱》:“彦温,德州人,正德间任余干知县。”
旷宗舜(公元1528~1557年)字芝封。醴陵北乡人。明嘉靖七年(1528)乡试第一。
旷宗董明醴陵人。《醴陵县志》,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
旷昭字淑侯、伯余,明末遂宁县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任江西巡抚。
旷腾按《万姓统谱》:“腾,遂宁人,嘉靖举人。”
旷骥按《万姓统谱》:“骥,吉水人,万历癸酉举人。”
旷广青神人,清康熙进士。
旷深本著名清朝将领,雍正8年武进士。
旷敏本(1700~1784年),字鲁之,号岣嵝,衡山人,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庶吉士[14] 。
旷斅本著名清朝学者。字逊之,号半崖,衡山人,敏本弟。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
旷萼本字函英,衡山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岁贡,为集贤书院山长。
旷圣元著名清朝学者。衡山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副榜,历主石鼓、集贤、白沙诸书院。
旷楚贤著名清朝大臣,衡山人,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进士;
旷学古字沐堂,衡山人。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历主雯峰、集贤各书院。
旷学廷清衡山人。《衡山县志》四十五卷首一卷,文岳英、旷学廷纂,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旷辅廷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武殿试金榜,赐同武进士出身第三甲第17名,道光元年,郧阳镇右营游击,全州武举,道光二十六年,郧阳镇守备,全州武进士,咸丰元年,郧阳镇右营游击中营守备署,咸丰三年,郧阳镇前营都司中营守备署。
近现代名人旷子椿江西泰和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
旷运辛湖南衡山人。《百病方》(辑),民国稿本,藏湖南图书馆。
旷继勋(1895年—1933年):贵州思南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前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第七混成旅旅长,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军长,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15] 。
旷伏兆(1914年—1996年):江西永新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6]
旷文澜湖南衡山西乡沙泉铺山田冲人,别号锦泉,黄埔军校第12期学员。
旷仁山江西永新人,江门市江海区区委书记。
旷湘霞湖南衡山人,中央广播电台第五届董事长。
- 参考资料
-
- 1. 中国500大姓 .大容山的博客.2012-11-08[引用日期2014-12-15]
- 2. 邓名世,邓椿年.古今姓氏书辨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 3. 应劭.风俗通义.石家庄:河北民俗学会,1991年4月
- 4. 邝(旷)(Kuàng) .湖南图书馆[引用日期2014-12-15]
- 5. 邝 .湖南图书馆[引用日期2014-12-15]
- 6. 湖南氏族志之邝氏 .湖南图书馆[引用日期2014-12-15]
- 7. 罗泌.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 8. 邝光宁.古邝国丛谈.加利福尼亚大学:篁斋图书馆,1967年
- 9. 邝光宁.邝氏谱乘.密歇根:密歇根大学,1977年
- 10. 邝姓起源 .大中华族谱网[引用日期2014-12-15]
- 11. 袁义达.中国姓氏 三百大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 12. 旷 .湖南图书馆[引用日期2014-12-15]
- 13. 邝氏播迁 客家先民的足迹 .四川客家.2010-05-19[引用日期2014-12-15]
- 14. 旷敏本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数字博物馆[引用日期2014-12-16]
- 15. 旷继勋 红军高级指挥员 .人民网.2011-06-21[引用日期2014-12-16]
- 16. 开国中将旷伏兆 .中国军迷网.2012-05-16[引用日期201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