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廖姓,廖氏来源

字的图片

廖姓是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66位的大姓,廖姓为台湾地区第18大姓,就是俗称的清廖,人口较多,约有487万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7%。

廖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三是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五是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六是出自赐姓。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廖姓人口较多,以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台湾、浙江、贵州、安徽、云南、海南、辽宁、甘肃等地区居多,另外廖姓也是董姓等姓氏的来源。

廖姓名人主要有:始祖廖叔安;远祖廖爽公;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明代郧国公廖永安;征南将军廖永忠;当代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近现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廖承志;著名影视演员廖凡;中国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廖昌永等。

廖氏家谱主要记载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中文名
外文名
Liao
典型人物
廖叔安 廖化 廖永安 廖仲恺 
百家姓排名
第66位
类    型
常见姓氏

廖姓姓氏源流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

源流一

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源流二

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源流三

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源流四

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源流五

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源流六

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源流七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如今廖氏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源流八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苗族廖氏,源出苗族古老的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廖家冲一带。早期的苗族人有名无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

源流九

源于毛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

源流十

源于仡佬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载:“仡佬族中有廖氏。” [1] 

廖姓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廖姓迁徙分布

历史上廖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到了秦汉,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到两晋南北朝时,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末廖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73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廖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这两省的廖姓大约又集中了18%。廖姓在宋朝时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闽、赣、粤廖姓密集分布区域。

明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84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江西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3.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这四省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的廖姓又集中了13%。宋元明600余年,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偏移。

当代廖姓的分布与图谱

现代廖姓的人口近487万,排在全国第66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87万,增长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廖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廖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赣、闽台、安徽西南、湖北东南、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廖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9%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3%,居住了大约66%的廖姓人群。

在海南、贵州西部、云南东北和西北、湖北西部、川渝、陕甘南段、青海东南、河北南部,河南东南、皖苏大部、浙江,廖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3%一0.6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26%的廖姓人群。

廖姓廖姓名人

远祖廖爽公:字可挹,号西楼,五代后梁仕楚,授衡州太守,遂家于衡。拜丞相,进爵南阳郡开国侯,食邑衡山,为衡山廖氏始祖。十子,长子匡图,为楚天策府学士,有文集十卷。五世瑞公,由衡山迁江西。又传八世至思政公,字魁三,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复回衡山,卜居龙溪一都, 爽生凝,原籍江西泰和县,仕南唐,为都昌令,秩满挂冠归老衡岳。凝公生三子,长秉乾卜居耒阳,为耒阳廖氏始祖;次子秉坤,卜居永兴。秉乾子孙繁衍四乡,如夏塘、长岭、石准、春光铺、双洲、芭蕉、黄岗等地。爽公六世至理安,居江西泰和,再六世至淇惠迁长沙城南,淇惠曾孙城景又迁宁乡县横田。城景第三子万仪,字鸿达,一字容观,元末迁居安化丰乐乡大屋村(今属涟源市)双陂,而后分析大屋村等地。至1949年,已传24代,男女丁口9500余人。宗祠设在大屋村,支祠数处。

廖 扶:襄阳(今属湖北省)人,一作廖扶,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 湛: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汉中王刘嘉时,失败被害。

廖 化: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乡侯,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

廖 刚:号高峰,顺昌(今属福建省)人,北宋崇宁进士,甚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书。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廖纪(1455—1532),字廷陈,号龙湾,民间称作廖天官,万宁市礼纪镇三星村一带(原属陵水县)人,出生于河北大运河畔,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学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荣誉的文臣之一,是海南历史上两个进入朝廷权力中枢的一品重臣之一。

廖 衡:宋代顺昌人,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

廖 庄:吉水人,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

廖 谨:浙江省人,明代名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

廖 惠:四川省保宁(今阆中)人,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扫地王”。

廖 燕:曲江(今属广东省)人,清代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匡图:虔州(今属江西省)人,唐代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

廖正古:宋代将乐人,任西安知县,反对王安石“青苗法”,著有《归田集》。

廖执象:宋代顺昌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陈抟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

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义。曾负土成坟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

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因战功被朱元璋封郧国公。弟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孙镛官至都督。

廖云槎:清代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

廖云锦:女,清代华亭人,善诗,著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

廖寿恒:江苏省人,清代历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兄丰以儒学著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

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经学家。著有《四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

廖仲恺:廖姓名人中,最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广东省惠阳人,著名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大革命运动。孙中山逝世,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长,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右派暗杀于广州。

廖承志:廖姓名人中最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1933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抗战中在香港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建国后,历任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共青团书记处书记、青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去世。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及发展中外友好事业作出不朽功绩。

廖荣坤:廖姓名人中最年轻的革命烈士。湖北省麻城人,中共党员,历任红军团长、师长、军长,战功卓著。1933年4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7岁。

廖耀湘: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国民党将领。湖南省邵阳人。1925年当兵,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留学法国,历任少校连长,中校参谋,少将参谋,副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在辽沈战役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

廖磊:新桂系高级将领,国民党陆军上将。字燕农,又名梦祥。广西陆川人,原籍广东化州。

廖容标:原名廖之秀,江西省赣县人,1929年参军、1931年入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区副司令、警备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廖汉生:湖南桑植人,新中国开国中将,曾任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党委第三书记、中共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28年3月参加贺龙等同志发动的工农武装斗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党的十三、十四大代表,党的十五、十六大特邀代表,第一、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2006年病逝北京,享年95岁。

廖峰: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人,湖南三丰创建人,三丰恪守 “ 三元归一、丰饶疆土”的理念,努力使天、地、人回归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廖峰同时也是阿里营销学院创始人,他致力于LED灯具从这里开始漫延,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把自己知道和了解的营销软文知识,无私的传授给网商朋友,让商友们更有信心勇往直前,一步步走向成功。

廖锡龙: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解放军将领。男,汉族,1940年6月生(62岁),贵州思南人,1963年2月入党,1959年1月入伍,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上将军衔。现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总后勤部部长。

言承旭:本名廖洋震,台湾著名歌手、演员。曾获亚洲最佳艺人、亚洲最具人气歌手、最佳国际艺人奖、亚洲最强偶像等荣誉。

几米 :本名廖福彬,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其笔名来自其英文名Jimmy,开创出成人绘本的新型式,兴起一股绘本创作风潮。

廖凡:1974年2月14日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1997年,廖凡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93级本科班。1998年,参演《将爱情进行到底》踏入影视圈,后参演《别了,温哥华》、《像雾像雨又像风》、《生死线》、《十二生肖》等作品。2008年,凭借《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入围第4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2014年2月,廖凡凭借《白日焰火》获得了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男演员,同时该电影还获得最高奖金熊奖。

廖昌永:中国歌唱家。1968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郫县,1995年以硕士学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廖昌永平生不断荣获国际声乐大奖,1996至1997年间,廖昌永在一年内连续三次分别获得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的第一名,使世界乐坛为之震惊。廖昌永现为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廖碧儿:(Bernice Jan Liu),1979年1月6日生于加拿大,中国香港女演员。2000年,参选温哥华华裔小姐竞选获得冠军,2001年参选华裔小姐夺得冠军后签约TVB进入娱乐圈。2001年,参演喜剧电视剧《皆大欢喜》饰演明朝宪宗皇帝之女,这是她的首部电视剧。2003年,参演时装律政剧《律政新人王》,饰演傻大姐Jessica。2008年,参演好莱坞电影《The King of Fighters》,饰演打女一角。2010年,夺得南方影视盛典“最受欢迎港台女演员”奖[1]。2011年与无线约满后改签部头约,赴中国内地发展。廖京生:男,中央实验话剧团中年影视演员,北京人,祖籍是江西奉新。从艺二十多年以来,凭借他英俊潇酒又不失阳刚之气的外在气质,内在含蓄的表演风格,在《欢乐英雄》、《阴阳界》、《人间正道》、《苍天在上》、《总统套房》、《生死抉择》、《岁月风云》等影视剧中扮演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

廖姓郡望堂号

廖姓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廖姓堂号

武威堂

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

世彩堂

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世彩”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彩堂”,更为显赫而耀。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汝南堂

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果烈堂、中乡堂

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就叫“果烈堂”。

紫桂堂

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

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清武堂

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 堂”。

其他堂号

另外,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维堂”等。

廖姓宗族特征

1、廖姓源于北方,历数代演变,成南方姓氏。

2、廖姓堂号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关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刚烈而来;“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书房命名而来。

3、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尤其近现代史上表现出色。如廖仲恺、廖承志父子。

4、廖姓字行辈份排列规整,读之肃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廖姓字辈

廖刚公世系一百二十代辈分

廖刚,宋代崇宁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御史中承、徽猷阁直学士。  廖刚:济之子,字用中,宋崇宁丙戌进士,官御史中丞、工部尚书、徽猷阁学士,毅然守正,名重天下。生四子,前后皆秉旄节,时人号为“万石廖氏”,累世以华发奉养,额其堂曰“世彩士大夫”,宋皇帝(钦宗)御封“世彩堂”,宋有诗歌名《世彩集》,卒祀乡贤祠,葬福建将乐县凤凰山。传详名贤录。配许氏、黎氏。生四子:迟、过、遂、蘧。

刚迟理荣讯、中光鉴淇林、点城万天梦、孙泰海询琮,年二孝日时、  五尚仲侗添、思贵永大琇、正文希元显、可绍先人志、宜谋百代光(兴)、  家声期振作、德泽自延长、如树能培植、蓬勃竟发扬、千秋钟毓秀、  才华储栋梁、宇宙洪荒远、勤俭学力强、照穆克祖武、后世定隆昌、  派衍垂古训、锡嗣育福良、敦厚传于此、承祧乃义方。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廖姓字辈表:

新老派行命辈世系表
法明公 敬留公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 二十三世 二十四世 二十五世 二十六世 二十七世 二十八世 二十九世
三十世 三十一世 三十二世 三十三世 三十四世 三十五世 三十六世 三十七世 三十八世 三十九世
四十世 四十一世 四十二世 四十三世 四十四世 四十五世 四十六世 四十七世 四十八世 四十九世

重庆璧山廖氏字辈:国正天星顺,朝廷万事兴  

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的字辈:和会美方直咸平如

国前的字辈上不清楚,据说是从四川迁移过来到此安居,和次差不多的还有贵州一带的。

广东乐昌云岩镇(原乳源武阳都)珠岩廖氏字辈:文彦希世廷,仲大必有成。仁懿宗祖德,忠厚谨聪明。

功绩恢先绪,慈和启后人。星斗一天焕,科甲百代兴。俊杰朝端瑞,良才作相臣。鸣韶仪彩凤,应运献祥麟。士若昆山玉, 儒为席上珍。修身储学问,定国展经纶。

湖南耒阳市新市镇廖姓字辈:茂 仁义道相同

湖南耒阳新市镇渠塘村廖姓字辈:诗华书自茂 仁义道相同(只知道这两句)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长湖廖家村字辈:

秉直谏明君、思应守文庭

时元尚良清、世大士昌兴

克绍芳辉显、启振英俊能

学孔经国盛、志孟佐道宏。

系明成祖初年,花工彻房百一郎之子谏九郎(字宏喜)承先志特受湖广郴州携家赴任,任内染病而卒。其第五子广埙与母将父灵柩移回上杭时,路经汝城,见其风醇俗美,就将父灵柩安葬于汝城岭秀的小浙针盘形,然后与母到汝城长湖居住。

湖南郴州桂阳县廖姓字辈:周武万代兴 礼义世相守

湖南郴州永兴县廖姓字辈:建立勋名,忠孝流芳。

湖南永州冷水滩区里湾村廖氏字辈:

佰仟志崇世,继文忠元。

铭清荣光在,锡汝本烈培,钦淳柱炜基,剑治业焕圭。

四川省宣汉县土黄镇廖氏字辈: 刚嗣理荣讯,中光鉴淇林,点城万天梦,孙泰海询琮,年二孝日时,五尚仲侗添,思贵永大琇,正文希元显,可绍先人志,宜谋百代光,家声期振作,德泽自延长,如树能培植,蓬勃竟发扬,千秋钟毓秀,才华出栋梁。

四川省射洪县金华镇廖氏字辈:国太民安定,仁文永少兴;诗书锦世泽,福乐寿长春。

广东连州市城西上河村廖氏所取用的清朝咸丰年间重修宗祠碑记上所刻的班辈词句即为:

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

广东徐闻县讨岳村廖氏字辈:希启宗克舜,淑日大荣华,英明声扬耀,道德庆祥光。

广西全州县廖氏民国十七年重修《廖氏族谱》时,从《千字文》中选出60个字,作为廖氏新增60代辈派:

宏惟嘉晋运,达士志连承。启盛长思建,益安宝惠新。

任朝如茂学,济义敬超明。与庆良生广,作康景以文。

受贻宗道远,秉定咏业敦。用振为发永,则章万世英。

江西九江县廖氏部分辈派:诚琦训教祥,家世庆其芳,礼义宗先达

廖氏新的统一字辈:

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伟、尚、承、

章、钟、书、俊、志、锡、鸿、业、敏、哲、体、道、达、

远、康、荣、和、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

树、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重庆奉节县久发公后裔廖氏的字辈谱是:久为德有 永吉祥应 宏开泰运

江西龙南廖氏的字辈谱是:绍庭为国瑞,光彩振家声。

上犹县紫阳乡源溪廖氏的字辈谱是:

(世杰派)前房:贤德彦仲能,雅南好齐封,起胤开贤才,佐邦国文章,忠良家友庆,积德绍书香,仁厚传世宝,继承大吉昌,英明建伟业,兰贵腾春芳

(永春派)上房:启福,举仲(子)能孟广,方(安高)同(朋)三学仕,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宗用派)下房:友景延诚伯,俊光先东敬,弘汝相炜培,仁义振芳烈,忠良绍英贤,声名登天典,万世永钦传

大雅乡马冈厝德安公的字辈谱是:

德(十五世)先春荣瑞景明,祥公衍庆自天成,文章显达仁为贵,远绍渊源启俊英。

东势镇武威千十公的字辈谱是:

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庆昌期,朝廷承裕随芳锡,华国文章启应时。

三岑乡田尾三口灶盈汉公的字辈谱是:

日(六世)大玉英圭,锡钦绍盈世,文才登科甲,振作泰隆兴,家声布春晖,光前子孙贤,祖泽喜超然。

观音乡武威世崇公的字辈谱是:国(十五世)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

厚福道烈、道顺公的字辈谱是:

寿则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禄;椿松千载茂,兰桂四时春,燕翼诒谋远,鸿图德业新。

厚福道昭公的字辈谱是:崇(十二世)天有荣华,富贵万年嘉,克守祖功德,兴隆同一家。

平寨嵌下天兴公的字辈谱是:

再(一世)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时世,大有进德,继述显名扬,传家礼义长,箕裘隆百代,宗绪庆荣昌。

清武溪口日享公的字辈谱是:

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土,良名万世钦,文章千载荣,中恕一生金。(按:此派及以下七派皆属于张廖)

老六大位公派:

信(二十一世)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庆式五金门。

重庆市秀山县平凯街道江西屯村牛背天组武威堂的字辈谱是:天开文运永;应是兴隆长。

台北市武威安溪的字辈谱是: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为先,乃能世守,受福于天。

台北县土城乡子燧公的字辈谱是:子(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鹏程,绳武光前烈,诒谋奕世享。

台中市西屯区勤朴公的字辈谱是:光(十五世)明正大,克夺世德,耀振家昌。

台中市西屯下庄仔问公的字辈谱是:傅(十八世)家德谊敦仁礼,华国文章本史书。

桃园县大溪镇大鱼池及马坑的字辈谱是:

烈(十四世)世文国以,丁财福禄昌,苍梧千载茂,丹桂五枝香。

田背港尾日旺公的字辈谱是:

上(十世)国朝廷时士天,正心大学本宜先,荣光献瑞成名世,列位圣君亦尚贤。

武威根标公的字辈谱是:

(大房)相(十四世)朝镇贵天新振,庆运兴文元德昌;

(晚房)相(十四世)朝镇庚水集瑞,德胜荣华国家兴,

(大房、晚房共同)盛(二十八世)登凤彩传芳发,修学文武锦兰清,忠良仁义鸿龙王,桂汉雄光万世英。

广西贺州钟山县公安镇立元(栗源)村廖姓字辈谱是:

(前十代)启保文金敬友德林元兵;

(后二十代)万克一上中缉守裕尊崇,怀恩成可干恢绪盛显荣;

西螺镇下浦里元表公的字辈谱是:

文(十六世)明登仕锦松国恩,武有正镇奉天发隆。

西螺镇小茄苳理明公的字辈谱是:

利(十三世)文士子日初兴,必世居仁郁乃登,恒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义有芳称,时逢茂对宜恭仰,秉礼传家蔼善能,溶哲向辉延博庆,扬光大智缵高腾。

郑坑的字辈谱是:荣(十四世)后登朝上,光华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贵庆绵长。

湖南衡南县相市镇有个廖家铺里字辈谱是:英育元济广,人义道相同——资料提供者,(紫砚斋)

湖南安化县东坪镇株溪廖氏的字辈谱是:

富应宗思,文希春尚兴,忠义安邦国,经纶佐盛明,光大辉先泽,诗书启世英,秀发清廷选,材高彩第荣,纲常昭典则,礼乐肃章程,贤良开泰运,万代庆升平

广西融安长安镇塘寨村廖氏的字辈谱是:红氏惜定玉,日汉兆光(十四代)天 ,世代荣华贵,长明富万年

湖北汉川市里谭何家湾廖氏的字辈谱是:人才尉启声名显扬

浙江省温州市灵溪镇浦亭乡苍溪村(原名:新同村)廖氏的字辈谱是 -(谱源不明,疑为迁移,待补充):国、宝、礼、书/传、振

贵州省思南县瓮溪镇廖氏字辈:应奉承圣元,世天开文运;永登朝佐启,治国民廷安。

广西贺州昭平县马江镇盘古村枧背廖氏字辈谱是:光宗耀祖,德国杨家,创垂发达

广西宁明县海渊镇手抄本字辈:  1敬修公2文3法4维5清6大7仲8瑞9达10万11秉12一13凤14运15家16国  17学-朝18廷-昭19明20俊21英22济23美24鸿25图26丕27显28世29业30炫31详

湖南郴州市嘉禾县白觉村廖氏字辈谱是:

熙朝崇尚礼乐先,卿思远甫启均常,应显光华绍祖祥,仁德如峻永名扬;钜泽标辉域,钟江树灿培,镇湘权炳至,鍚衍植煌增

四川中江县廖氏字辈:

元文正士国 汝宗永立朝 安邦必大承 世代定荣昌

廖姓廖氏家谱

廖姓谱牒介绍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世系的书,有“家谱”、“族谱”、“宗谱”、“家乘”等名称,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并无多少区别。谱牒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因为有了甲骨文,于是商王的世系就被记录下来了,这实际上就是商朝王室的家谱。到周朝的时候,已经设置了专写王室家谱的史官,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著作《世本》。谱牒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司马迁写《史记》就从中得到很大帮助。《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廖姓修谱

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如果一个家族没有族谱,那就不可能了解家族的世系源流,连先人是谁都不清楚,自然也就谈不上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过得越久,子孙后代不通采往,亲情就会日益淡薄,因而也就失去了家族的凝聚力。所以古人把修谱看得很重,认为国无史就会有失国政,家无谱就会有失家法,国史、家谱二者同等重要。宋代苏洵曾经说:“人家三世不修谱,则为小人矣。”明代方希哲认为修谱能够起到垂范后世的作用,他说:“古之贵乎谱者,非特以着世次,纪官位,而夸于人也。盖将使后人观之,而考人品之醇疵,明流泽之广狭,而益思所以自立云尔。”

廖姓族人历来重视修谱工作,如张廖家族谨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规定:“迁籍外出,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然必须修谱,庶几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谱之宗—旨也,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

族谱的倡修以欧阳修、苏洵最为得力,他们不仅亲自编写本族的家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他们的谱法、谱例影响很大,成为后来族谱形式的规范。

从廖氏命姓帝世、食采周初来看,年代是相当的久远。叔安、伯廖和皋陶的后代都有自己的封国,召伯廖虽然不是诸侯,但他的身份是周朝的卿士,应该算是贵族。古人看重家世,屈原写《离骚》,开篇就是叙述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常理推测,最迟在周初廖姓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记录,尽管名称不一定叫谱牒或家乘。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七雄并起,像廖国这类小国陆续被大国所兼并,且不说沦为奴隶,起码诸侯、贵族的名分是保不住了。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读书人隐姓埋名都惟恐来不及,能够顾得上祖宗的人大概不会很多。汉代廖姓出了个名人廖扶,人称北郭先生,教过许多学生,算是凤毛麟角了。此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打仗的日子很多,社会动乱,而廖姓从叔安至子璋的各代世系仍得以流传下来,实属不易。虽因时代久远,其中不免有错乱的地方,但其价值仍然十分珍贵。

唐宋时期,廖姓人文蔚起,谱牒随之而兴。从唐代天宝年间廖琳碹所撰谱序来看,《虔化廖氏族谱》当是现在确知的廖姓最早的族谱。既有谱序,族谱的存在也就无容置疑,只是可惜现已失传。宋代廖姓人修谱的盛况,从欧阳修、朱熹、陆九渊、文天祥等名人所撰序、跋中得到充分反映。自明清以迄民国,可以说是举国上下,无族无谱。

廖姓家谱体例

从家谱的体例上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门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族规、昭穆、后跋等内容。如民国十四年廖佩珣先生监修,廖佩鎏等编纂的《惠阳廖氏家谱》,全书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载宗支谱,内分族姓源流、宗图及各地始祖简明图等;次载恩荣谱,内分进士、举人、贡生、仕宦、封赠、文学、国学、学校毕业、保举,及捐纳、旌节、耆寿等目。下卷首载坟茔谱,内述各代墓域;次载艺文谱,内分经、史、子、集四目;次载家传谱;末载杂录谱。清宣统元年世彩堂本(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谱》 18卷,卷一至四谱序、碑记、传记、寿序、墓志铭,卷五至十四齿录,余卷为宗规、墓图、祠堂记、祭田、契约、四礼、山图等。民国十六年本《嘉定廖氏宗谱》6卷,卷一序、氏族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世纪表,卷四传状、碑铭,卷五撰述志,卷六宗祠志。有朱熹跋,陆九渊、廖鸿章撰文。 ”

廖姓族谱诗一

作者:廖鸿章

源头深处话流长,本固根繁万代扬。敦义人伦明上下,家兴孝友乐虞唐。

天伦莫大尊亲至,人道当归太古常。幸得名公文叙谱,笔端花彩永生香。

廖姓族谱诗二

作者:廖文旦

武威世德绵千载,衍秀分支绪万重。五岭东南联一气,八闽遐迩旧同宗。

渊源悠远传忠孝,恩义周全笃友恭。还望光前无遏佚,根深实固比乔松。

廖姓祭祖大典

世界廖氏齐聚唐河县[2] 

首席记者郭启朝通讯员韩学广张子阳

本报南阳讯前日上午,“古蓼国国王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开工仪式暨己丑年世界廖氏祭祖大典活动”在蓼山山顶举行。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河是中华廖姓之根,蓼国故地被公认为世界廖姓华人的祖地,千百年来,廖氏子孙秉承世训,孜孜以求,有的旅居海外,有的在国内创业发展,但是,他们始终牢记着祖籍发源地——唐河县湖阳镇。

据廖氏宗亲总会会长廖泽云介绍,2006年9月世界廖氏宗亲总会在广东省惠州市成立,2007年4月15日,该宗亲会在湖阳镇蓼山成功举办了“丁亥年世界廖氏宗亲祭祖大典”及“蓼王庙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奠基仪式。这次廖氏宗亲回唐河寻亲祭祖,是该宗亲总会组织的又一次大型活动,对传承血脉,汇聚廖姓力量,共筑祖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廖姓门楣题辞

万石流芳:源自北宋顺昌人(今福建顺昌)廖刚,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宋神宗(赵玥)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三十六岁时宋徽宗(赵佶)崇宁五年丙茂科进士,宋崇宁至大观年间(公元1102~1107年)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从一品),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营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廖姓宗祠联故

廖姓四言联

三州世泽;万石家声:上联典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来。下联典故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时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另一说是宋时廖刚和四个儿子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彩堂”。“万石”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官至工部尚书;他的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两千石(一石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义,一门官俸累计超过一万石。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名荣万石;性慧六龄:上联典指北宋顺昌人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少年时曾跟从杨时学习,崇宁年间进士。宣和初年官监察御史,当时蔡京专权,他奏论无所回避,后出知兴化军。南宋绍兴年间历官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对于朝政知无不言,曾建议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因此得罪了秦桧,改任工部尚书。著有《高峰文集》。他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都任将帅,做到太守一级的官,当时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代顺昌人廖衡,幼年时机敏过人,六岁能写文章。县尉下乡催租时遇见他,把他抱到县衙,他当场吟诵《雨中山茶》诗,人们大为惊奇。十三岁中乡举,后任转运判官。

山茶咏句;性慧六龄:全联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绝人,六岁能属文。吟雨中山茶诗,人皆大奇之。

着归田集;称谪仙人:上联典指北宋将乐人廖正古,字明远,治平年间进士,任西安知县,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于民不便。后辞官回乡,着《归田集》。下联典指北宋初顺昌人廖执象,字逊父,七岁能写诗。道士陈抟见到他时,说:“你是谪仙人(才学优异,如谪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尘世。”他不到二十岁就进京城向朝廷进献诗文,太宗看到后也称好,后参加省试时,得急病而死。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上联典指北宋宜宾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宁年间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家中有两棵荔枝,果实为绿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黄庭坚称他家为“绿荔廖氏”,后来人们便用这个称呼来区别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联典指北宋荆州人廖君玉,字国华,元祜年间以朝请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学,此时在桂山建书堂,名叫“紫桂堂”,政务闲暇时就在堂中读书、吟诗。

名荣万石;世彩名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刚,忠正耿直,疏陈无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权贵,几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书,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莹中,建书堂名“世彩堂”。

汝南世泽;五经家声:上联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廖谨,恬静力学,淹贯经史,人号“廖五经”。

廖姓五言联

武功垂汉史;威德冲神朝: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联以鹤顶格,由首句的第一个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威”构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时,飂伯高 改飂为廖之后,至汉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记载大历史上。上联“垂汉史”的“垂”是指流传,记载的意思,即是指汉朝的历史已有记载。“飂”,是古廖字。

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力行仁义事;奉献忠孝心: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溪口村是南平廖氏最为集中的一个行政村,人口约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后的一小坡上。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为了避乱事,相携外迁,廖氏祖先就于其时入闽。今日溪口廖氏始祖廖钱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尤溪入溪口村,从此繁衍生息,是为溪口廖氏开基始祖。宗祠南向,占地约五亩,原址现湮没于水库区内,九五年迁于现址。祠宇系仿清建筑风格,宽大敞整洁,门墙中额为清嘉庆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门前平台左侧面立有数方清代重修祠碑记,以及现今《迁祠记》碑。祠之正厅设一神龛,龛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额“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氏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长远。祠厅内的这一副对联题味隽永,是廖氏先祖对后代的谆谆教诲,其后代遵循祖训,力体身行,历代努力不辍,终使家族兴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湾、东南亚颁较广。在香港,廖氏为当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于延平,在台湾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亲亦不在少数。按照旧例,溪口廖氏于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风便邀请五十岁以上老人相聚于此,增进亲谊。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国七年三修《廖氏族谱》,1995年又新修有《南剑龙溪廖氏族谱》。

廖姓六言联

肇候封于德庆;倡节义于南宫: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过。因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

廖姓七言联

派衍天横源流远;郡封武威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

廖姓八言以上

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感念恩深,小姑呕血;伤心春尽,嫠妇悲吟:上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余。下联典指清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

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福建省宁化县地区廖氏宗祠通用联。

世彩堂高,历代多贤承祖训,武威望重,传家有道起人文: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崇连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廖氏宗祠崇远堂联。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崇远”堂名。上联“诏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诏安县,“官陂”,指的就是诏安县的官陂镇,而“虎溪”,指的就是位于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溪。如此一对楹联简单而清楚地说明此支廖氏族人所从而来的问题。

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廖氏大宗祠联。上杭蓝溪镇觉坊村的廖氏大宗祠为廖氏花公始祖祠。该祠堂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内有木柱,外有围墙,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称“蟹型”二宝地,寓意为“家庭旺,子孙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与冯夫人仙逝后合葬于上杭庐丰公路旁,形曰“田鸡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来进香拜祖裔孙,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据廖氏族谱载:“花公官汀居杭,卒于官地汀州,运回觉坊安葬,路经杭之庐丰绿荫水口时,突然风雨大作,扛夫们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块高地上,急于避雨休憩,待雨后回到停棺场,棺柩却没于地下,故而草草筑坟,放上一块小墓碑以作纪念……此坟筑起后,附近人家每晚都能听到处处蛙鸣。而逢暴雨,四周田园被淹,唯此坟始终浮于水面不没,故而传之为‘田鸡浮圹’。”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廖氏杨公祠联。廖屋村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这副对联,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万源祠”联。为纪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公元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前堂为议事厅,厅前正中上悬“廖氏宗祠”匾额,后堂为祭祀厅,配祀一脉宗支神位。左右横舍二落四间,还有天井、门坪等。祠宇建筑精巧,典雅堂皇,周边古木参天,壮观秀丽,龙脉腾起,堪称风水宝地。民国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设“和声学校”。祠堂大门横批石刻“北郭风清”(为纪念先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多才),两边镌刻着这副对联。此联实为办学宗旨,意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本族培养新型弟子,继承弘扬优良家风。1929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后,该祠又改为“曙光小学”。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

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以鹤顶格嵌堂名。

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彩振千秋:清朝时有翰林院学士廖甡返乡拜祖,嘉庆皇帝封送这一副饯别送行对联作廖氏堂联。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点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后”的悠长历史;下联通过嘉庆皇帝赞誉廖刚德行,激励廖氏子孙弘扬“世彩家声”。

祖德溯三洲,源远流长,看此日人文蔚起;宗功承万石,根深叶茂,喜今朝景远维新: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源远流长,自唐朝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

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亲朋。

——江西省上犹县紫阳乡源溪村廖氏宗祠联。

尧时着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砺雄师,树侯封于德庆,疏陈大本,倡忠义于公庭,骏声振播而骏业开,早负千秋才望;

籍隶漓江,宦游贺水,喜此地瑞云毓秀,绍世彩之明堂,桂井飘香,荐宗功之庙食,燕翼贻谋则燕毛聚,律成万古家风。

——广西贺州市贺街镇廖氏宗祠正堂楹联。[1] 

参考资料
  • 1.  廖姓来源 .中文百科在线[引用日期2012-09-17]
  • 2.  豫台视窗